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是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曆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時,中華大地是一片蕭瑟。經過隋末的災荒戰亂,黃河以北地區已是人煙稀少,江淮之間更是遍地荒涼。持續了數年的唐初統一戰爭,更如雪上加霜。據史書記載,從洛陽向東直到大海,“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唐太宗深知,廣大百姓飽受戰亂的折磨,渴望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因此,他決定采取“撫民以靜”的治國之策。
所謂的“靜”,最初主要指不進行對外戰爭,使百姓減少兵役、力役負擔。唐太宗即位後不久,北方的突厥就大兵壓境,一直打到渭水之北。唐太宗力主議和,與其訂立了“便橋之盟”,突厥撤回。事後,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我新即位,為國者要在安靜。”“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
此後不久,“靜”又增添了新的內容。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唐太宗提出“安人理國”的四項措施:一是去奢省費,二是輕徭薄賦,三是選用廉吏,四是使民衣食有餘。唐太宗等人深深懂得,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貧困而侈務不息,必然會導致國家衰敗。後來魏征在總結隋末、唐初兩種不同的治國方針和兩種不同的結果時指出:“隋氏以富強而衰敗,動之也。我以貧窮而安寧,靜之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從唐初君臣的言論中可以看出,“靜”的核心就是與民休息。
為了與民休息,唐太宗還實施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在政治、經濟上努力創造各種條件,來安民養民,發展農業生產。
要使百姓安靜,首先要讓百姓有田可種。經過隋末戰亂,州縣蕭條,人口稀少,出現大量空荒地,於是唐初開始推行均田,獎勵墾荒。唐高祖時曾頒布均田令,規定丁男、中男給田一頃,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可由後代繼承,其餘為口分田,身死之後要收回另授他人。這一均田措施當時並沒有認真實行。唐太宗即位後,才開始切實推行均田。
貞觀初年,長孫順德為澤州(今山西晉城)刺史,發現前任刺史張長貴、趙士達各占州內良田數十頃。長孫順德上奏朝廷,追奪他們的田產分給貧戶。當然,在地主土地私有製下,真正按丁口均田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人多地少的“狹鄉”,農民往往得不到均田令規定的授田畝數。為解決這一問題,唐太宗極力鼓勵農民遷往空荒地較多的“寬鄉”,以便給足畝數,開墾荒田,從狹鄉遷往寬鄉,可以得到減免租賦的優待。這一辦法對貞觀年間開荒墾田,恢複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唐太宗的安民養民政策,還體現在力戒濫征民力,反對勞役無時上。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想營造一座宮殿,材料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擇一吉日開工。但一想到亡秦的教訓,就不再興建了。第二年大臣們一再奏稱“宮中卑濕”,勸說建一座高一點的台閣,太宗還是沒有允許。後來他說:“崇飭宮宇,遊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