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提高預複習能力,是鞏固知識的關鍵(1)(3 / 3)

3.一般來說學習效果不好的人都是課前不預習,導致上課聽不懂,課後還需花大量的時間去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所以擠不出一點時間去預習,而不預習又導致上課聽不懂,形成了惡性循環。

其實,手忙腳亂還沒有成效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不預習。學習由預習、上課、整理複習、作業四個環節組成。缺了預習這個環節就會影響下麵環節的順利運轉。必須作好在短期內要多吃點苦的思想準備。在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要安排一點時間預習。這樣做雖然費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時間一長,整個學習狀態就像已經發動的汽車,被動局麵就會改變,不再需要加班加點了。

4.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預習,可以多安排一些時間在這樣的科目上。其他科目隻需一般性的預習。某些掌握比較好的學科,或者是知識點比較零碎的文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授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第二,預習需要完成的任務

預習的任務是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具體任務是:

1.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麼,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麼?並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

2.預習時要讀、思、問、記同步進行。預習時要一看、二思、三做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需要記的就應該記下來。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後的練習題要進行嚐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老師在講課時集中注意聽講或向老師提出。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3.遇到課本上看不懂的內容,如果有充裕的時間,就查工具書或資料,盡量自己弄明白;如果時間很緊,要順手用筆做出不同符號的標記,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一定要自己搞懂,以免一個小小的知識點給你帶來麻煩。

【名人成功縮影】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萬物由來 日本東京大學有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化學教授。1908年,池田感覺到海帶黃瓜湯的味道特別鮮美。經過仔細地研究海帶的化學成分,半年以後,從海帶裏提取出一種叫穀氨酸鈉的物質。於是,池田用穀氨酸鈉製成了一種鮮味劑,給它取名為“味之素”,並取得專利。

預習和複習的關係

隨著所學科目的增多,不見得每次上課前都有時間預習功課。可是,如果不預習,老師講得快了,自己很可能聽不懂,心裏就會不安,影響學習情緒。雖然預習最好是在前一天的晚上,但實在抽不出時間的話,就應該善於利用每一分鍾,上課前短暫的五分鍾也是絕好的時間。出席之外,早晨上學途中、等車的時候,都可以排除幹擾,進行預習。甚至在老師點名的幾分鍾裏都可以預習。而且,因為時間極為有限,有時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時間充裕,預習和複習一樣,也未必隻預習一遍,多看上幾遍,就等於自己提前學了很多知識。許多熱衷於社會活動的學生,即使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活動方麵,卻仍然能保持名列前茅,究竟是何故?相反,有些同學整日埋首於書堆也不見成績好轉。他們之間存在什麼差異呢?

其實,社會活動多的學生也一樣要花時間讀書,很可能他們比其他同學更了解上課流程,為了能收獲雙倍以上的讀書效益,往往在預習方麵閱讀得十分仔細。至少,在三個星期前就有事先預習的習慣,因此才能穩定地保持良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