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博弈論為什麼這樣紅(3 / 3)

“零和遊戲”是人們固有的思維定式,勝利即是擊敗對手,也就是所謂“贏家通吃”。人類發展史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這種“贏家通吃”的悲劇在於:由於大家都這樣選擇,結果就是沒有贏家。

如果你對中國曆史有些興趣,你就可能知道相當多的君臣相殘的故事。的確,在封建專製製度中,君王和大臣的關係似乎是一個死結。在這種製度下,“產權關係”是很明確的:皇帝是“天下”的唯一所有者。但是他顯然不可能獨自治理他的產業,必須聘用一些“代理人”——各級官吏來幫助他。官吏能幹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官吏太能幹了,甚至對他的產業構成威脅時,矛盾就出現了。

一方麵是功臣的悲劇。“功高震主”,臣子的卓越功勳,常常會招致君主的猜忌,結果就是韓信式的下場: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可是另一方麵,奴大欺主、尾大不掉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多爾袞、鼇拜這樣的臣子,在曆史上也不是絕無僅有。

幾乎從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以來,這一“傳統”就開始了。秦朝的曆史雖然隻有短短的15年,卻已經把李斯、蒙恬等一大批功臣送上了斷頭台;繼承秦朝遺產的漢朝更是留下了“漢家待功臣薄”的壞名聲;接下來的隋、明等在中國曆史上很有影響的王朝,無不對功臣大開殺戒。就連曆史上比較開明的唐太宗,雖然沒有大規模地屠殺過功臣,但也曾經作出過這樣的威脅。有一次他對尉遲敬德(剛剛因為爭功胡鬧了一次)發脾氣說:“我過去一直認為漢朝天子殺害功臣是不對的,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做,但是你的行為讓我開始理解他們了。”可另一方麵,漢、晉、隋、唐等朝又都是被權臣終結。所以把責任歸之於任何一方,似乎都不夠客觀、公正。

雙方的這種“博弈”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君主們拿臣子當賊一樣防著,不斷地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裏;大臣們也不肯出力建功,免得成為出頭鳥。所以在古代中國,“中庸”、“無為”的思想才會這般流行。君臣雙方都沒有一個好的如何分配權力的製度安排,也沒有一個安全的“退出機製”,這是問題存在的關鍵。

與曆朝曆代“解決”這一問題的血腥相比,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似乎比較平和,但實際上,這是帝王單方麵的勝利,因為功臣在交出兵權之後,並不一定能換來安全。所以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君主的單方麵“霸王條款”,這種條款是不可能被對方心甘情願接受的,因此這種方法也絕非解開君臣死結的良策。

道理誰都明白,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可以實現“雙贏”:王朝穩固,大臣們享受高官厚祿。可是這個“雙贏”的最好結果是需要雙方合作的。顯然,對於任何一方來說,指望別人合作(哪怕結果對大家都好)似乎並不是最有利的結果,理想的結果是:不管對方合作不合作,自己都能占據上風(正是我們以後要談到的“優勢策略”)。所以君主的理想狀態是:如果臣子們盡忠盡力,當然更好;如果他們中有人不聽話,也不能威脅到我的統治。所以我必須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臣子的理想狀態是:如果君主用人不疑,我可以“兼濟天下”;如果他不可信賴,我就“獨善其身”。當然,這也難免被動,對於有野心的臣子來說,更理想的狀態是:如果君主明白事理,我就“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他不懂事理,必要時我就把他一腳踢開,自己做皇帝。

顯然,權力成了刀把子,誰抓在手裏誰就成為老大。最要命的是,一旦你被卷進了這場遊戲,你就隻能努力去爭奪那個刀把子。因為你抓不住刀把子,刀鋒就會傷到你。

無人地帶:為什麼合作不能達成榮獲第7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無人地帶》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了兩個民族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波黑戰爭期間,一群波斯尼亞士兵在大霧中迷路,走到了塞爾維亞人的陣地前麵。在大霧散去以後,塞爾維亞士兵發現了這群波斯尼亞人,並發起了進攻。

在這場殺戮中,西基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他設法隱藏在了“無人地帶”處的一個遺棄的戰壕裏,還俘虜了前來打掃戰場的塞爾維亞人尼諾。後來他們又發現另一個波斯尼亞士兵塞拉也還活著,但是十分糟糕的是,他受傷了,而且身體下麵還被塞入了一顆地雷,如果他動一下的話,三個人都會死。

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了,他們被相同的命運連在了一起,於是開始“合作”:分別向各自的陣地喊話(他們正好夾在敵對雙方的中間,也就是“無人地帶”),要求雙方不要開槍;他們也試圖“解決”敵對關係,比如談論雙方共同的朋友。但是由於相互之間的恩怨和不信任,他們又時常爭吵,要求對方承認己方是挑起戰爭的罪人。

雙方的部隊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麻煩,於是都向聯合國部隊請求援助。本來問題到此可以解決了,可是複雜的曆史原因(雙方的敵意)和現實的困難(塞拉身體下麵要命的地雷)製造了很多問題。由於媒體的曝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起事件,聯合國不得不派出高級官員前往解決,但還是無能為力……最後的結果是,尼諾和西基在“循環報複”中送了命,聯合國部隊製造了“和平解決”的假象來應付輿論。而塞拉還是躺在那顆該死的地雷上,在夜幕中等待著他的命運……這部電影充滿了隱喻(如地雷就是一個民族仇恨的象征:很容易埋下,但無法解決),而且很有博弈色彩。尼諾和西基都是好人(換言之,也就是有合作願望的人),他們都曾占有絕對的優勢(槍在自己手裏),但並沒有打死對方;塞拉也是,他並沒有引爆地雷,跟無情拋棄他的人們同歸於盡。雙方軍隊也都因為自己人處在危險中無意對抗,聯合國軍更是擔負著維護和平的使命……似乎每個人都希望解決問題,可是為什麼最終的結局如此悲慘呢?

他們麵對的最大困境可能是無法互信(有一個細節:尼諾三次伸出手要求與對方認識,但沒人理他。要知道,彼此的了解正是合作的第一步),但更關鍵的矛盾也許是對抗思維。

公平來自博弈博弈不一定是壞事,也未必不能取得好的結果。我們今天享受的豐富的物質生活,都是來源於自由市場的競爭——同樣也是博弈的結果。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經典之作《原富》中關於自私行為與市場運作的兩段,是經濟學上被引用得最多的名言:“很多時候,一個人會需要兄弟朋友的幫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們的仁慈之心,他將會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對方的利己之心,從而證明幫助他人是對自己有益的事,那麼這個人的成功機會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議,都是這樣想的:給我所需要的,我就會給你所需要的——這是每一個交易建議的含義;而我們從這種互利的辦法中,所獲得的會比我們所需要的要多。我們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釀酒商人,或麵包師的仁慈之心,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利益特別關注。我們認為他們給我們供應,並非行善,而是為了他們的私利。……”

所以,每個人都會盡其所能,運用自己的資本來爭取最大利益。一般而言,他的意圖不是為公眾服務,也不去想自己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他關心的僅僅是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無意之間對社會所作的貢獻,遠比有意而為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