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說了什麼用專業術語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說來有點繞嘴,但是內容還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在博弈論分析中,每個對弈者在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時不但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也要考慮到自身的決策行為對其他人的可能影響,以及其他人的行為對自身的可能影響,通過選擇最佳行動計劃,來尋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我們可以借一個最簡單的兩人對抗遊戲說明這個道理:一個人手裏藏著1粒小石子兒,雙手握拳,讓你猜石子兒在哪一隻手,猜對了就贏1元錢,猜錯就輸1元錢。這個簡單的“猜石子兒”遊戲實質上是一個零和遊戲(也就是說一個人贏一個人輸),輸贏的幾率是一半比一半,看起來不用任何技巧,隻要沒有透視眼,誰也無法事先知道小石子兒藏在哪隻手裏。
但這隻是頭幾次的情況,一旦對方留意到你習慣把石子兒藏在右手,或者每玩一次就換手,或其他的某種規律性,就可以很快猜贏你。同樣地,如果你注意到對手總猜左手,或每次都換手猜等,那麼你也可以把他痛宰一頓。如果他完全不露痕跡,那麼你最好也小心點兒,不要露出馬腳,否則對方要贏你簡直易如反掌。不管對哪一邊來說,注意對方無意中顯露的習慣,都會十分有利。一段時間後,這樣的競賽對聰明人比較有利。
遊戲規則雖然簡單,但卻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大約40年前,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中一位天資過人的數學家,也是信息論創始人香農發明了一個猜測機器來跟真人對決,這個機器成功擊敗真人,因為人們永遠無法隱藏自己的思考模式。
這個遊戲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可能找出對手行為的規律,自己則隨機出招,簡單地說就是一麵藏拙,一麵利用對手的弱點。所有競賽遊戲都是這樣:橄欖球運動員盡量混合不同的跑位和傳球;機智的棒球投手會以快速球配合變化球來封鎖對手的攻勢;橋牌能手也不會每次都唬人。但請注意,如果每次都在出其不意時使出絕招,這也是一種行為規律。假如雙方在玩石子兒遊戲時都很成功,不露破綻,那麼最後就會打成平手。它的技巧就是盡量利用對手行為的可預測性,並盡可能讓對方猜不中你的模式。香農的機器連續贏了好多回,最後才輸給一位企業總裁——他的思考是相當隨機的。
博弈的類型從博弈的均衡結果來看,博弈分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納什等博弈論專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謂合作性博弈是指參與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與其他參與者談判達成協議或形成聯盟,其結果對雙方均有利,人們分工與交換的經濟活動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參與者在行動選擇時無法達成約束性的協議。如“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資源悲劇。
博弈又分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靜態博弈指參與者同時采取行動,或者盡管參與者采取行動有先後順序,但後采取行動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采取的是什麼行動。動態博弈指雙方的行動有先後順序,並且後采取行動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所采取的行動。
從知識的擁有程度來分,博弈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論中重要的內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參與者對所有參與者的策略空間及策略組合下的成本有完全的了解;而在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至少有一個參與者不能確切知道其他參與者的成本函數。對於不完全信息博弈,參與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人生無處不博弈如果把博弈論推而廣之,就不僅限於經濟或政治領域,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決策過程。
人們每天從一早醒來就必須不斷地作決定,我們日複一日決定早餐要吃什麼,直到養成固定的飲食習慣;要不要到超市瘋狂采購一番;要不要看場電影、散散步,甚至讀一本書……這些都是小事情,還有更重大的:報考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怎樣開展一項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該與誰合作、做不做兼職、要不要辭掉工作、要不要競爭總裁的職位等,這隻不過是人生中重大決策的幾個例子。
在這些決策中,有些是完全由你一人作決定的(比如去不去散步),但是更多情況下,並不是你一個人在作決定——任何社會中,人都不可能完全封閉的,不可能在一個毫無幹擾的真空世界裏作決定。相反,你的身邊全是和你一樣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你的選擇相互作用。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你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別人的選擇和決策直接影響著你的決策結果,這種相互影響有時甚至是覺察不到的。事實上,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擺脫這種相互影響了,因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聯係緊密的社會中,是一張大網上的一個個結。
為了解釋和理解博弈決策的相互影響,我們不妨看一看一個石匠的決策和一個拳擊手的決策會有什麼區別。當石匠考慮怎樣開鑿石頭的時候,如果地質情況清楚,他不必擔心石頭可能會主動跳起來跟他過不去——他的“對象”原則上是被動的和中立的,不會對他表現策略對抗。然而,當一名拳擊手打算攻擊對方的時候,不僅他的每一招進攻都會招致抵抗,而且他還麵臨對方主動的出擊。
在人與人的博弈中,你必須意識到,你的商業對手、未來伴侶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聰明而有主見的人,是關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動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麵,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目標發生衝突;另一方麵,他們當中包含潛在的合作因素。在你作決定的時候,必須將這些衝突考慮在內,同時注意充分發揮合作因素的作用。
為了自己,也為了與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學習一點博弈論的策略思維。正是因此,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走出零和遊戲當我們說到“博弈思維”這樣的字眼時,可能會很自然地想到“誰輸誰贏”這類的問題。或許你決定要讀這本書,也是希望學到一點東西以應付日後的競爭。這很自然,因為我們熟知的多數遊戲都是“零和遊戲”。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計算為失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但整個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零和遊戲”受到關注,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麵麵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情況,勝利者的光榮背後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係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