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論鄧小平的創造性實踐思想(2 / 3)

機遇也具有兩麵性,它既是取得實踐成功的有利條件,也包含著失誤或失敗的風險。創造性實踐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實踐,抓住機遇和敢冒風險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麵,抓住機遇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誤、失敗的風險;若抓不住機遇,就不會有風險,卻喪失了成功的機會。敢冒風險是抓住機遇的必要條件。敢冒風險,抓住機遇,是探索和創新的必由之路,“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麼位置……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後麵了。”“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鄧小平正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告訴我們要敢冒風險,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去取得實踐的成功。

第二,勇於試驗是創造性實踐的第二個環節。

敢冒風險,抓住機遇,必然要求實踐主體勇於試驗,大膽探索。勇於試驗,是大膽探索的必然要求。試驗,就是主體改造客體的某種嚐試,就是探索。沒有試驗,也就不會有探索和創新。“我們現在所幹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人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幹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隻能在幹中學,在實踐中探索。”探索貫穿於試驗之中,試驗體現著探索。這就要求實踐主體解放思想、“敢試”、“敢闖”、“敢冒”。“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敢於冒險、敢於試驗、敢闖新路,是創造性實踐的本質要求。

勇於試驗,是步子穩妥的體現。試驗、試點,是全麵推廣的基礎。試驗,帶有局部性、個別性的特點,在試驗的基礎上取得經驗,全麵推廣,整體推進,才能避免大的失誤,確保實踐的成功。為了保證試驗不受幹擾,避免反複,鄧小平提出了“允許看”和“不爭論”的思想。“允許看,比強製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幹就幹,幹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來了。”“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論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搞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允許看”、“不爭論”贏得了時間,加速了試驗的進程。試驗體現了大膽探索和步子穩妥的辯證統一。

第三,總結檢驗是創造性實踐的第三個環節。

創造性實踐是帶有一定風險性的實踐。就其過程而言,它是一個不斷試驗,反複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就其結果而言,它具有某種或然性,有時會產生符合主體的目的和願望的新生事物,從而滿足了主體的需要;有時也會出現某種振蕩和偏離,產生與主體的目的和願望不一致的事物。創造性實踐,既有創造性的成功的經驗,又有失誤、失敗的深刻教訓。及時總結這些經驗和教訓,對其結果進行檢驗,是避免實踐過程的振蕩和偏離,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必要環節。“我們走的路還會有曲折,錯誤也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力求及時總結經驗,不要犯大的錯誤,更不要因為有小的曲折而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前進。”探索、試驗是分步進行的,“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關鍵是在善於總結經驗,哪一步走得不妥,就趕快改”。對試驗的結果進行檢驗,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成功的經驗就會發揚光大,失誤就會得到及時糾正,並作為下一步實踐的借鑒,這是創造性實踐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第四,調整推廣是創造性實踐的第四個環節。

調整推廣是實踐主體在總結、檢驗的基礎上,對試驗的手段、方法和作用條件進行全局性或局部性的調整,從而使試驗的結果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主體的目的和願望。在此前提下,對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選擇、組合和優化,在更大的範圍內全麵推開。這既是前一次創造性實踐的終點,又是下一次創造性實踐的起點。鄧小平指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沒有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作起,逐步推開。”“有些問題,中央在原則上做出決定以後,還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集中集體智慧,成熟一個,解決一個,由中央分別做出正式決定,並製定周密的、切實可行的,能夠在較長時期內發揮作用的製度和條例,有步驟地實施。”針對問題,局部試驗,總結經驗,全麵推廣,既避免了大範圍試驗所帶來的全局失誤,又促進了創造性實踐的穩步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大膽探索和步子穩妥的辯證統一。

創造性實踐的四個環節是環環相扣,漸次轉化的,由此構成了實踐主體創造性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的動態過程。同時,這四個環節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在試驗的過程中有總結、檢驗,在總結、檢驗過程中也有試驗,從而構成了一個自行反饋、調節,使結果不斷趨向於目的的自組織係統。在這一動態過程和自組織係統中,始終貫穿著實踐主體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的思維特征和精神品質,體現了大膽探索和步子穩妥辯證結合的基本原則,以及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實踐理念,實現著以人民利益為重,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價值追求。這就構成了鄧小平創造性實踐思想的基本內容。

二、鄧小平創造性實踐思想的具體運用

鄧小平是偉大的政治家,是我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膽略和氣概,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闊胸懷,忍辱負重,開拓創新,以堅強的毅力和意誌進行著讓世界震驚的創造性實踐。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鄧小平的創造性實踐思想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互相滲透、融為一體的,不可能把二者截然分開。就二者的關係而言,創造性實踐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是創造性實踐思想的必然產物,又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運用和集中體現。從創造性實踐的高度來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就不難理解鄧小平創造性實踐思想的實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所蘊涵的哲學精華。

現在,我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六個主要方麵來分析鄧小平創造性實踐思想的具體運用:

1.堅持實踐標準,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區

粉碎“四個幫”後的一段時間,“兩個凡是”的思想仍然禁錮著一些人的頭腦,特別是禁錮著當時的一些中央領導同誌的頭腦,這就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

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膽略和氣魄,倡導和組織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重新恢複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全麵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改革開放的創造性實踐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從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高度,來認識“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危害,強調以實踐為標準,衝破禁區、解放思想。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創造性實踐的理論基礎。

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之所以是創造性實踐賴以進行並深入展開的思想基礎,這是因為,創造性實踐的進行和深入展開,首先依賴於實踐主體思想觀念的徹底解放,如果思想觀念被束縛在教條主義的框架內,一切都要從本本出發,必然堵塞創造性實踐通道。以實踐為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創造性實踐的理論先聲。

2.審時度勢,敏銳洞察時代潮流,準確把握時代主題

任何創造性實踐都是立足於時代,並具有時代超越性。敏銳洞察時代潮流,準確把握時代主題,不僅提供了對機遇的科學分析和理性把握,而且為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深入展開昭示了廣闊的視野和前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已經初步形成。鄧小平科學準確地概括了當今時代的特征,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這一科學論斷告訴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中進行,對發展中國的科技和經濟,趕超世界潮流,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於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學習和借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吸收和利用外資,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

3.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科學揭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實踐,必然要求實踐主體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上進行科學的理解和深刻而準確的把握,隻有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才能根據中國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往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局限於從經濟製度和上層建築方麵去規定,把社會主義的公有製、按勞分配、計劃經濟以及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製度等方麵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忽視了從生產力方麵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因而在實踐上,超越生產力的狀況,一味追求生產關係上的“跑步”和“過渡”,從而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生活發展到了崩潰的邊緣,形成了“貧窮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教訓,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指出:“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基本點,從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有機統一來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科學而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提煉概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基本理論前提。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則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集中體現。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以此為前提,黨製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找到了一條在落後的國家裏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道路,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從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把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提出,再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的製定,這既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又有結合中國國情的實踐創造,這是鄧小平創造性實踐思想的集中體現和具體運用。

4.創辦經濟特區,開辟改革開放的試驗基地

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的改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創造性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這種探索和創新是由局部試驗、積累經驗,再到全麵推廣的動態過程。因此,建立改革開放的試驗基地,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由鄧小平倡導,從1979年開始,我國先後在深圳、珠海、廈門、海南等地創辦經濟特區。特區實行優惠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製,成為改革的試驗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這不僅為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促進了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而且避免了大範圍試驗所帶來的不必要的失誤和挫折。經濟特區的創辦,體現了大膽探索和步子穩妥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