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亞裏士多德第一哲學中的存在問題初探(2 / 3)

二、“作為存在的存在”與實體論

“作為存在的存在(toonheion)”是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而被提出來的,亞裏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神學”、“智慧”)。在《形而上學》第四卷卷首,亞裏士多德說道:“存在著一種思辨作為存在而存在的科學,也包括著那些就它自身而言的依存者。它不同於任何一種各部類的科學,因為沒有任何別的科學普遍地研究作為存在而存在的,而是從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它的屬性,例如數學科學。”這表明,一方麵,“作為存在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原因性、本原性與根據性;另一方麵,“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提出標示著亞裏士多德在存在問題上由對“是什麼”的關切到對“何以是”的探尋的哲思方式的根本轉向,即由經驗的、觀察的理性思辨轉向至純粹的理性思辨,而思辨“作為存在而存在”的科學就是存在論。在《形而上學》第六卷中亞裏士多德又將思辨科學分為三類:物理學(即自然哲學)、數學和第一哲學或神學。其中“物理學所研究的是可分離的但並不是不運動的,某些數學研究不運動的,卻也不能分離存在而是在質料之中,隻有第一哲學才研究既不運動又不可分離的。”很明顯的是,亞裏士多德把第一哲學或神學視為存在的普遍性的科學(agenera lscienceo fbeing),即最高一級的思辨科學―“第一哲學”或神學,它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研究其是什麼以及屬於它的東西。“作為存在的存在”就是事物何以存在的原因,存在論則是關於存在的第一原因或最高原因,而永恒的第一原因即是神聖的存在,最後的目的因即是善,這便是亞裏士多德所言的神學。神學較之於自然哲學(物理學、自然學)、數學是以最抽象的形式為其研究的對象,並且它所研究的對象具有永恒性、神聖性,主題最為崇高、最具普遍性。

“存在”本身或“作為存在的存在”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首先,亞裏士多德指出,存在概念不可定義,存在概念不是一個類概念,類概念顯示的是對象的一般性,顯示的是對象的共性。因此作為最高普遍性的存在概念不可能通過種加屬差的方式來加以定義。亞裏士多德的做法是把對無法定義的存在概念的探尋轉化為存在的存在方式(範疇)的探尋,而存在的存在方式的首要意義(方式)是實體。接下來的關鍵問題當是探討“作為存在的存在”和“實體”這一主要範疇之間的關係。顏一先生將“作為存在的存在”轉換為“實體”,我們傾向於這種轉換,原因在於實體(ousia)和存在(on)是同根詞,當然亞裏士多德又曾明確說存在不是實體。從《形而上學》的文本看,“《形而上學》第四卷提出哲學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後,緊接著就指出存在有多種意義,但全都與某一確定的東西相關,而不是諸種含義彼此混同”,“因為那些存在者被說成存在,有些由於實體,有些由於實體的屬性,有些由於是達到實體的途徑,有些則由於是實體的消滅、缺失、性質、製作或生成;或者是與實體相關的表述,或者是對這些表述中某一個或對實體的否定……所以對於那些作為存在而存在的思辨顯然屬於同一門科學。在一切場合,科學都首要研究最初的東西,其他事物依賴於它,並且由它而被表述。假如這東西就是實體的話,那麼哲學家應該做的事就是掌握實體的原因和本原。”“很明顯,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就是研究實體,一切意義上的存在都以實體為基點。”

實體是第一性的存在,即在諸多範疇中,在存在的諸種方式中,實體具有優先的地位,在《形而上學》中實體是作為第一存在而被探究的。“正如前麵我們在區別多種意義時所說,存在有多種意義,它或者表示是什麼和這個,或者表示質,或者表示量,或者表示這些範疇的任何一個。盡管存在的意義有這樣多,但‘是什麼’還是最初的,因為它表示實體。”“所以很顯然其他一切都由於實體而存在,最初存在並不是什麼存在,而是一般存在,也就是實體。”“盡管最初有許多意義,但實體在一切意義上都是最初的,不論在原理上、在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其他範疇都不能分離,惟有實體。”“那個從古時到現今總在被追問卻總是令人疑惑的問題‘存在是什麼’,即是在問‘實體是什麼’。有些人說它是一,有些人說它多於一,有些說它是限定的,有些人說它是無限的。所以,我們的首要的,或者最初的問題,就是考察這樣的存在是什麼。”既然存在的研究首先是關於實體的研究,那麼亞裏士多德當然就會據此把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實體的問題。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中指出,哲學是研究第一原則和原因的科學,即哲學的對象是本原或始點,是最初因,接著在第四卷中指出,哲學所探討的就是作為存在的本原和最初因,即ousia。在亞裏士多德看來,是實體讓我們能夠認識一個事物,其他一切都在實體上找到了基礎,那麼,第一哲學將首先是實體的科學。這樣,實體論就成為存在論的自然延伸。

實體無疑是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的主題,有關實體的論述在《形而上學》中有多處,比如,第四卷開頭、第六卷第一章、第七卷卷首、第八卷卷首、第十一卷卷首、第十二卷卷首等處均有對實體的闡述,所有這些闡述表明形而上學確實以實體為對象、為主題。在亞裏士多德提出實體概念的開篇之作、存在論―形而上學之作的《範疇篇》中,也有實體的相關說明,即對實體主要作了兩個方麵的界定:“第一性實體”、“第二性實體”。其中第一性實體是最真實、最本原、最優先的實體,或者說,第一性實體也就是最真實、最原初的存在,它在邏輯上和時間上都是最優先的,因此,它不述說任何主體(詞),不依賴於任何其他主體(詞)而獨立存在。在《形而上學》第五卷第八章中亞裏士多德對實體又作了解釋,“故實體具有兩方麵的意義,或者作為從不述說他物的終極主體;或者是作為可分離的這個而存在,即每一個體的形狀和形式。”這種表述與《範疇篇》中的表述基本一致,但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五卷第八章中強調了本質是實體,本質是形式,與《範疇篇》隻強調個體性有所不同。在《形而上學》第七卷第三章中亞裏士多德又指出了實體的至少四種最主要的意思:是其所是(todeneina)、普遍(titoka tholou)、種(genos)、載體(hupoke hnenon),但在第十二卷中實體又變成了三種:永恒的、可消滅的、不動的。另一種說法是,實體有三種,一是質料,它顯現為“這個”;二是自然,它也是某一這個並且是某一品質;三是由前兩種而來的個別。對實體亞裏士多德雖有許多不同的說明,但我們可將之大致歸結為幾個基本點:一是“這個”(todeti),二是本質,其他實體都可以通過這兩個特點得到說明。正是它們才使得實體成了第一存在,成了存在的根據,即“作為存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