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感性確定性略論(2 / 3)

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意識,包含感性、知覺和知性三個環節,首先是感性確定性,它直接假定對象的現成存在和對它的直接意識。經驗論,包括休謨的懷疑論,以至於羅素和邏輯經驗主義者都把它看作是“最真實”的知識,是一切知識的基礎。把對象和世界認定為“自在的”第一性的東西,以及把對象和世界的自在存在當成現成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實體主義哲學的典型表征,康德、黑格爾、胡塞爾均是反實體主義,高揚主體性哲學的巨擘,康德認為對象不過是主體自身的建構,胡塞爾主張要把自然主義態度下的對象和前提都懸置起來並加上括號,讓判斷失效,即對世界的存在與否不作絲毫判斷,並遵循現象學還原的道路還原至先驗自我和先驗主體性,並得出結論,對象、世界也是先驗主體性建構的產物,至少可以說先驗主體性是對象、世界得以可能之源。黑格爾的哲學是建立於思辨的基礎之上的,“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傳統,是運用形式邏輯乃至數學、幾何學的方法,去構築一個邏輯上前後一貫的體係,黑格爾是這一傳統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對象方麵持有本質主義的觀點,在哲學體係上,強調意識或主體性的優先地位,比如黑格爾著名的論點“實體即主體”就表明黑格爾揚棄了傳統哲學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他把自我主體轉變為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絕對精神,從而臻於傳統主體主義哲學的巔峰。

感性確定性是意識發展的最原始階段,它是一種最直接的感受。實際上感性確定性直接設定了三個假定:(1)對象現成存在,它是認識的本質;(2)感性認識是對這個對象的直接認識;(3)這個直接性認識是“這一個”,不包含任何普遍性和概念,它們是傳統哲學的假定。傳統哲學之所以會做出這些假定,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兩點:(1)感性確定性的具體內容使得它顯得好像是最豐富的知識,甚至是一種無限豐富的知識;(2)感性確定性又好像是最真實的知識,因為它對於對象還沒有省略掉任何東西,而讓對象整個地、完備地呈現在它麵前。但是,如果我們對感性確定性作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假定並不成立,感性確定性的純存在包含自我與對象的差別,自我必須通過對象才能獲得感性規定性,因而這種知識不僅是直接的,也是間接的;當我們指謂“這一個”的這時候,我們沒有說出感覺意謂的東西,而是說出了共相。

三、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

在“感性確定性”階段,主體所知道的,是一個最單獨的最個別的東西,亦即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感性確定性對於其所知道的僅僅說出了這麼多:它存在著而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僅僅包含著事情的存在。黑格爾認為,在感性確定性中,意識隻是一個純自我,或者說,在這種認識裏,我隻是一個純粹的這一個,而對象也隻是一個純粹的這一個。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和這一個我之所以確知這一個事情的兩種原因無關,而和純粹的存在有關,即純粹的存在就是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

黑格爾指出,構成這種感性確定性的本質,並且被宣稱為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的這種純有,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在這種純有中還包含有更多的別的東西,在直接感性確定性裏純有分裂為作為自我的這一個和作為對象這一個。黑格爾證明了自我和對象都不是感性確定性的真理性,那麼感性確定性究竟為何呢?感性確定性應該對它自身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這一個?黑格爾以“這一個”的雙重的存在形式即這時和這裏來對“什麼是這一個”這個問題進行考察。就什麼是這時而言,黑格爾用了“這時是夜晚”這個例子進行答複:我們寫下這一條真理;一條真理是不會由於寫下來而失掉其真理性的;正如它不會由於我們保持它而失掉其真理性一樣,如果我們隔些時候,到了這時是正午時,再去看那條寫下來的真理,那麼我們必須說,它已經陳舊過時了。其原因在於,把“這時是夜晚”,寫下來加以保持,這就是說,它是怎樣,就把它當成怎樣,把它當成存在著的東西來對待。但是它卻被證明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這時本身誠然還保持為這時,不過保持下來的乃是一個不是夜晚的這時。同樣在白天,“這時是白天”的這時也保持為這時,不過保持下來的不是作為白天的這時,換句話說,所保持下來的這時乃是一個一般的否定的東西了。一個這樣的,通過否定作用而存在的單純的東西,既不是這一個,也不是那一個,而是一個非這一個,同樣又毫無差別地既是這一個又是那一個,像這樣的單純的東西我們就叫做普遍的東西。因此普遍的東西事實上就是感性確定性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