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擊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將非理性因素神聖化。理性主義是現代主義的核心向導和堅定信條。在後現代主義看來,正是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泛濫造成了一係列社會經濟問題和人類災難,批判否定解構理性主義而執著於推崇非理性,就成為後現代主義的努力方向。具體而言,後現代主義對非理性的主張可概括如下幾點:從非理性角度揭示真理,讓理性在理性操作中自我否定,盡力使理性顯示出遊戲性,對現代理論或以理論為中心報鄙棄的態度。懷疑有意識的有條理的連貫的主體,主張重建非理性的主體。
後現代主義還反對同一性,竭力表達不確定性。後現代主義通過推崇自由、遊戲、差異、多元論等宣揚不確定性,反對同一性或普遍性。在其視野中,反複出現的事物、一般性事物不被注重,他們注重的是不可重複的事物,獨一無二的事物。這突出的表現在:表達不確定的主體;強調語言的不確定性;用差異取代普遍性而表明事物的不確定性;從方法論或思考方式上提出多元論,用以張揚不確定性而反對普遍性。應當說,後現代性的思維方式之所以能夠存在,它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它指導我們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以一種非理性的態度更加人性化地凸現出人的主體性地位;它反絕對、反權威、反獨斷的思維方式也為人民大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言論發展和創造的空間。但是,後現代主義絕對地否定理性懷疑一切確定性,同時也誇大了相對性的作用,這種無人類無政府主義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現代性是對近現代性的超越,而其在超越的過程中日益暴露出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後現代主義又想超越現代主義從而克服這種內在矛盾。後現代主義已經成為席卷全球的文化思潮。它聲勢浩大、底氣十足、橫衝直撞,也使得我國社會中凸現出後現代主義的斑斑點點。那麼,後現代主義思潮在我國目前發展狀況如何,它在發展中又存在什麼問題呢?下麵我們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二、後現代主義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意識形態領域,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及其不平衡的國度裏,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遇了,這對於任何一種理論無疑是“巨大的災難”。但是我們必須采取理性的、積極的態度來對待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而後現代主義則推崇非理性的創造張力,這就形成了明顯的理論偏差。但是,在馬克思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都尊重合理性,都想要更好的發展,從而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也有“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理論也有現代性,他們都對資本主義進行徹底的反思與批判。然而,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著眼於對資本主義宏觀現狀的批判,而後現代思想家著眼於對資本主義微觀領域的剖析;馬克思主義著眼於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製度的批判,其目的在於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製度,而後現代思想家主要是展開對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較少涉及這種主流意識形態賴以滋生的經濟基礎,特別是所有製關係。分歧還於,後現代思想家倡導反本質、反中心、反總體性,對社會解放的總體化敘事不再抱任何信心;馬克思主義堅持認為人的解放不是局部的、單個的、孤立的個人事件,而是人類整體的命運。這些區別導致了馬克思主義者批判後現代主義對資本的批判實際上無傷資本主義製度的宗旨,而後現代主義者指責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歸根到底仍膺於資本主義的總體邏輯。”他們對現實存在著危機意識、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同樣都是解構,關鍵在於後現代主義隻是摧毀舊有的一切,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摧毀的同時,所想的是如何重構更利於現代化發展的理論。所以,對於後現代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待。
1.後現代主義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正麵價值
美國學者大衛?格裏芬在《後現代科學》中文體版序言中曾說明,“我們出發點是,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國家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工業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這樣做的話,中國實際上是‘後現代化了。’”可見,後現代主義對中國的正麵意義就是借鑒,反思,少犯錯誤,將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代價減少到最低。
第一,後現代主義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抨擊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後現代主義認為,人把自身視為世界的主宰和征服自然的英雄,而把自然隻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這無疑破壞了人與世界的和諧秩序,堵塞了人類通向未來的通路。所以,顛覆現代主體性和人類中心主義,深切關懷人類及其生存於其中的地球的命運,從而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濃厚的“生態意識”,消除人對自然的統治意義和占有意義,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生態倫理保護意識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就具有明顯的後現代性了。如今,“和諧社會”的理念正是從這個層麵上提出來的。
第二,後現代主義從人與人的關係上抨擊“自我中心論”,主張重建人與人的關係。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以此達到平等交往、夥伴合作的關係。要求超越性別,建立男女之間相互尊重、合作、負責的人際關係,實現“男性精神”與女權主義的通融。堅決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製造災難的寫實主義及各類暴力事件和核武器等,以期建立新型的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對於我國在處理中國與別國、別的民族的交往關係以及在處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問題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勉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