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對現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反思(2 / 3)

因此,現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家認為現代技術完全不同於傳統技術,它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終結和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比如在海德格爾眼裏傳統技術如古希臘技術是屬於技藝的所有事物,希臘人借技術命名的不僅有工匠的活動和技巧,還有心靈的藝術和美的藝術。古希臘時代的技術是在去蔽意義上麵不是製造意義上的一種產生。與此不同,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是“座架”,它把一切降格為物質和原料,甚至包括人類本身。技術與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被現代技術所異化。而芒福德、埃呂爾等現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家都有相近或相同的理解,認為技術的發展是不連貫的,斷裂的。

然而,如果我們從技術史的角度來看待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則會發現現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家的理解是片麵的。實質上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的過渡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統一的。一些在18、19世紀被認為是完全革命性的、全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如軋棉機、蒸汽機被認為現代機器設備的典型代表,實質上它們的模型或原理完全來自對傳統技術的繼承或模仿。

首先拿伊萊?惠特尼的軋棉機來考察複雜機器的連貫性發展。18世紀末惠特尼的發明永久改變了美國南方的棉花種植業。“為美國南方1790年到1860年間的經濟增長,在技術上貢獻最大的要算軋棉機。”因而在18、19世紀軋棉機在美國被認為是“技術上的轉折點”,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技術的機器技術的典型代表,然而殊不知,在惠特尼發明軋棉機之前,美國南方已廣泛使用一種機械軋棉機,而它的原型在印度早就有了,印度甚至在基督教的誕生之前的幾個世紀,已經使用生產棉布的手紡車。“印度的手紡車和惠特尼的軋棉機的工作原理都作靠手搖曲柄驅動的兩個軋棍做工。”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機。在18世紀到19世紀,蒸汽機在英國經濟及社會發展中扮演了一個與軋棉機在美國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相似的角色,人們甚至把蒸汽機看作第一次工業革命及複雜機器的代名詞,它被認為是18世紀的偉大發明,瓦特的不朽之作。仍然很少有人注意,瓦特發明蒸汽機時,已有實際使用的紐可門蒸汽機。並且,促使紐可門蒸汽機產生的一些機械要素可追溯到歐洲13世紀,以及來自中國的一些機械的啟示,還有一些要素在基督誕生之前一至二個世紀就出現了。

此外,還有機械技術及機器被認為是工業革命之後才被發明的,如帶刺鐵絲、電動機、晶體管片,它們被看做是完全不同於傳統技術的現代技術。而實質上,它們都具有延續性發展的特征,即它們與傳統技術之間有天然的聯係。

因此,費恩伯格認為人文主義技術哲學最大的缺點是在曆史分期方麵存在問題,他認為根據技術行為的本質化特征而區分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從理論上講,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比前人更理性,在實踐上我們也沒有任何能防止退化到更原始狀況的‘本質’和‘曆史’視為隻可取其一的對立物。”

因此,現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進步區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看似是曆史的,而實質上並沒有辯證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三、對技術的黑箱化理解

現代人文主義的技術哲學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個問題―對技術反思的黑箱化。前麵曾提到,為了與工具論的技術觀相區別,從而防止陷入技術之中,人文主義哲學家在思考技術時都試圖站在技術之外。他們把技術的本質從存在於一定社會曆史之中的具體的技術中抽象出來理解,從而與其說他們討論技術,倒毋寧說是在討論與具體技術並不牽扯的“技術思維”、“技術態度”。不論是海德格爾的“座架”的概念、埃呂爾的“自主性力量”還是馬爾庫塞的“技術理性”,都實際是經過“黑箱化”思維的東西,都似乎是一種“附魅”的力量,都脫離了具體的技術。所以,費恩伯格就指出當代人文主義技術哲學對技術的批判是針對“技術思維”而不是技術本身,他們認為隻要超越了技術思維而達到“沉思之思”,就可以與技術保持一種自由的聯係,在費恩伯格看來是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