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試論純粹榮譽(2 / 3)

在康德看來,“一切質料的實踐原則本身皆為同一種類,並且從屬於自愛或個人幸福的普遍原則。”按照康德的這一定理,如果把榮譽的標準同個人幸福掛鉤,那就是把意誌的決定根據歸結為“低級的欲求能力”,幸福、快樂、榮譽、財富、愉悅、稟好這些經驗質料將以它們特有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而使得道德判斷成為不可能。康德認為,這就會使得道德失去自己的尊嚴和確定性。所以不是由本能支配的經驗的“低級的欲求能力”(感覺)、“高級的欲求能力”(知覺),而是受理性決定的“真正高級的欲求能力”直接決定意誌,因此,“不必借助於偶然發生的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甚至不必借助於對這個法則的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這隻是因為,如果是理性能夠立法,那麼它作為純粹理性是能夠實踐的。”

把榮譽歸結為快樂、幸福、權力、地位等,也不符合意誌自律的定理。事實上,康德直接把榮譽與上述概念看成是同等程度的範疇。“意誌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則以及合乎這些法則的職責的獨一無二的原則;與此相反,意願的一切他律非但沒有建立任何職責,反而與職責的原則,與意誌的德性,正相反對。”因而這種對榮譽的判斷不過是一種他律而已,最多屬於自愛的準則。而“自愛的準則(明智)隻行勸告;德性法則頒布命令。”於是乎,這種外在榮譽因為他律性質而失卻普遍意義,失去道德價值。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一切以恥為榮現象的價值思維根據,或者說是一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象得以發生的價值觀淵藪。

康德並沒有將道德價值評價與榮譽評價區別開來。事實上康德隻談道德評價,而沒有談及榮譽評價,尤其是關於純粹榮譽的評價。可是康德關於道德價值的評價,已經包括了、內涵了對於純粹榮譽的評價。但是康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準確地說,他反對把榮譽看成是純粹的,反對給予榮譽以純粹的先驗地位。

有趣的是,康德似乎並沒有從人類學的角度上完全否定虛榮。康德說:“一切人類交際的美德都是輔幣;把它們當作真正的黃金的人就是小孩子。但有輔幣畢竟比完全沒有這樣的流通手段更好些……它最終轉化為純金是可能的。”也就是說,那些外在的道德要求充當了道德自覺的中間形式,成為道德自覺得以確立的一種自然的社會途徑。他說:“人總的來說越文明便越像個演員,人們在整個漫長時期裏隻是矯揉造作出來的這種德行的假象,也許最後真的一步步喚醒德性,並過渡到信念。”

所以,外在的榮譽也是一重要的社會財富。一個社會組織內部,如果成員之間缺乏相互尊重,它就可能因為喪失凝聚力而趨於崩潰。通過尊重一個人的善行或者他的成就,榮譽成為這個人或者類行為的道德獎勉,並喚起人們的自尊而限製某些缺損失德行為。但是追求虛榮隻對那些真正的樸實的善良的人才具有某種善值或準確地說產生善值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隻對孔子所言那“言必信,行必果”之“小人”,他們所追求並自信為榮譽的讚許才稱得上是虛榮。因為他們的德行及其配當的嘉許所具有的道德價值品位和成色是不足的。那些從一開始就以利益為目的,以壓服他人為目的,以權利和地位為目的,以別人的報恩為目的,甚至是以機會主義的道德策略為目的的人,他們的行為從一開始就自動地根除了配當榮譽的可能性,他們隻配當偽君子。

三、純粹榮譽的普遍形式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探討純粹榮譽。如果說那相對榮譽裏麵總是夾雜著不純粹的動機,是與幸福、快樂、獨享、索取、利益、畏懼和感恩等等相聯係的話,那麼純粹榮譽必須除卻這些經驗質料,並尋求一種普遍的形式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