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價值觀念―創新
開發不隻是一個經濟範疇,不僅隻是讓西部人在經濟上脫貧致富,而且也是一個文化範疇,是讓西部人得到積極的、先進的精神思想和觀念文化澆灌,豐富和提升其精神境界。
西部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區,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發展中,西部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實的曆史積澱。西部人不僅厚道、樸實,而且勤勞、頑強。西部文化不僅厚實、凝重,而且自強不息。但傳統的西部文化在展示其魅力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缺陷。由於受地域的限製和傳統的影響,西部文化具有保守、封閉的特征,缺乏開放精神和競爭意識。文化觀念上注重謙卑禮讓,不重個人進取;注重慎終追遠,不尚積極變革;注重中庸守陳,缺少風險意識。某些地方政府更是以傳統為屏障,工作效率不高,服務意識差,缺乏民主精神,工作方式僵化,往往以人情代替法治,官僚作風嚴重等。這些思想和觀念不僅與當下的市場經濟要求背道而馳,而且嚴重製約了西部的經濟發展。因此,開發和變革西部人(包括西部各級政府)傳統落後的觀念和思想就成為重中之重,創造和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的新文化就成為必然選擇。
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從文化創新入手,用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對不同的開發主體加以整合。
第一,開放與兼容的文化價值觀念。西部大開發是富民強國的一項重要舉措,處於我國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之中。市場經濟是開放式經濟,開放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的影響,西部人的文化價值觀念更多的是保守、封閉和謙讓,這種內斂式的價值觀念是與封閉式自然經濟相適應的。而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向現代的開放式市場經濟過渡中,其在文化上的表現即是從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工業文化的轉變。這一轉變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被突顯出來。開放式市場經濟意味著生產要素是自由流通的。而自由流通的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要求的是開放與兼容、效率和競爭的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的內斂式價值觀念對現代市場經濟而言是無形的束縛和巨大的阻礙。在西部大開發中,不管是哪一方的開發主體,如果仍是墨守成規,觀念僵化保守,那麼,他是無法融入開發的大潮流的,其行為和舉措注定是要失敗的。因此,文化價值觀念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它應是植根於現實的,當現實改變時,觀念隻有隨之改變,才會對現實起到指引和升華的作用。
第二,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的文化價值觀念。縱觀人類的發展史,科技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帶來經濟和社會的極大飛躍。現代社會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爆發,科技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誰擁有和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占有了發展的製高點。因此科技問題在西部大開發中更是重中之重。西部地區一方麵由於傳統曆史觀念積澱太深,多數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無為思維模式,不重視科技甚至有漠視科技的傾向;另一方麵,西部地區地處內陸,自然地理環境相對於東南沿海而言具有封閉的特點。地理因素製約了其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科技手段和方法比較滯後。西部生產中的科技含量極為不足,主要是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很差,一方麵是由於資金方麵的製約,另一方麵是觀念上的原因。因此,要彌補生產中科技因素的不足,西部人(各種層麵的人)首先要培養技術理性觀念。從思想上,重視科技,從行為上,推廣科技。發展西部科技,既可以敞開大門,吸收和引進東南沿海及其他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也可以立足於西部本身,發掘自身的科技潛力。發掘西部自身科技潛力,必須著眼於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很早就提出“科教興國”,號召用科教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對西部而言,教育是製約西部經濟發展的瓶頸。西部地區文盲和半文盲數量較大,基礎教育投資不足,人民文化素質偏低。因此,關注西部教育,加大對西部教育的投入,教育先行,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
西部開發,科技優先,技術理性優先,但同時需要有價值理性的觀念。科技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極大地推動經濟的發展,又可能反過來製約經濟的發展。現代出現的全球問題,不管是環境問題還是資源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人們對科技的認識緊密相連。在多數情況下,人們隻是將科技視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在價值觀念上隻是一種工具理性觀念,沒有價值理性觀念,沒有從人的全麵發展的角度對科技作全麵的認識。西部大開發是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大背景下提出和實施的,工具理性的負麵效應對西部大開發而言,是一麵很好的鏡子。作為後繼的人類活動,西部大開發必須總結前車之鑒,必須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兩個維度,正確全麵認識科技和發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