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等學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的哲學思考(1 / 3)

傅明 宋保忠

把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使人性得以全麵弘揚,人與人類社會及自然生態係統持續發展,是教育的基本使命。高等教育要能夠完成其使命,必須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機融合。高等教育中學術界提出的“科學教育”是一個特有的概念。它不是指哲學、係統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全麵教育,而是特指具體科學教育中的與人文科學教育、社會科學教育和心理科學教育相並列的自然科學教育。就科學教育內部而言,各部門具體科學的目的與功能不同,有著明確的分工,它們有機結合,才能有效育人,全麵弘揚人性,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進。

一、人文教育的哲學思考

1.人文教育的理念

為什麼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科學教育呢?從哲學的視角看:其一,人是環境中的人,即人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際心理環境中的人。人與外界環境構成了四大生態係統,一是人與自然構成的自然生態係統;二是人與社會構成的社會生態係統;三是人與人構成的心理行為生態係統;四是人與自我構成的自我生態係統。這四大係統之間及其內部的關係和諧,則人與自然、社會、他人都能得以昌盛共榮,否則將一損俱損。然而,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甚或自己的關係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需要人根據科學的價值標準去自覺處理和優化。也就是說,人在對待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過程中,可能走向真、善、美的境界,也可能步入假、醜、惡的泥潭。需要在行動之前,認真而謹慎地做出科學的抉擇,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的人文科學教育是教育大學生學會選擇真、善、美和學會拒絕假、惡、醜的過程,是教育大學生學會做人的過程。

其二,人是具體的曆史的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由這一生產方式引起的其他一切社會生活現實中。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科學教育,理應與時俱進,必須要有針對性和時代性。在今天,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科學教育必須充分考慮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如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世界更加開放化、網絡化、信息化、高科技化以及追求可持續發展等,以此來發展和優化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及其融合。

其三,人是宇宙物質係統中的最高生命形態,是宇宙中唯一的主體,對其教育和影響至關重要。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既要見科學,更要有人文;既要求真務實,更要求善求美,必須高度重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與和諧。

其四,絕對純的事物是沒有的,用哲學的語言說,就是A中始終有非A的因素,即對立統一。因此,從理論上看,不存在絕對純粹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中充滿了科學精神和科學的因素,人文教育在解決人類價值性、精神性、態度性問題時必須以科學性為前提,是以真為前提而求其“善”的。從實踐上看,人文教育從其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與科學教育客觀的自發結合,如古希臘的“七藝”教育,中國古代教育就是通過“格物”、“致知”來把握自然和社會;通過“克己”、“反省”來正心、修身,完善自己,進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這些都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典型。

2.人文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大學人文教育的目的和價值取向是教育大學生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個人觀、社會觀、他人觀和自然觀,學會處理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自我的關係,做一個真人、善人和具有高審美價值的人。正如顧明遠教授所說:人文教育是為了告訴受教育者“人對自然,人對社會,人對別人,人對自己應該有什麼態度?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高尚,什麼是卑劣?什麼應該捍衛,什麼應該摒棄。總之,人文科學可以使人們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對社會的責任。”

3.人文教育的回顧與反思

中國古代人文教育以培養人的完善人格為主要目的,主要從人性,尤其是道德屬性來詮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近代隨著西學東進和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人文教育在科學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西學衝擊下受到極大削弱。新中國成立後,受前蘇聯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專業化並受實用主義的影響,重視科學教育而對人文教育有所忽視。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受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功利主義和唯經濟效益論的片麵效益觀的影響,為了在經濟上趕超西方發達國家,一段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重視科學與技術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造成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下降,人文精神失落。

西方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現在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中。西方古代人文教育經曆了古典人文教育階段和神學人文教育階段。前者以心靈、理智和情感的享受與陶冶作為最高目的,後者則以尋求和訓練上帝的仆人為出發點,教育的目的在於教人曉明神諭從而獲得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幸福。

西方近代人文教育經曆了人文主義教育和人本主義教育兩個階段。前者強調天賦人權,主張用古希臘羅馬豐富的人文遺產來陶冶啟迪人的心性和智慧,其核心思想是恢複、弘揚人性及其價值。後者則主張以人為本,強調個體的發展自由,要求從人本身出發認識人,發展人,充分發掘個體發展的潛能,使人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通過對中國與西方人文教育的反思,使我們不難看到,無論中國,還是西方人文教育,不管其興衰都存在著一定的曆史局限性,都沒有很好的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係。分析的目的不是為了苛求古人,而是為了很好的揚棄曆史,構建未來更加科學的人文教育。

二、科學教育的哲學思考

1.科學教育的理念

為什麼要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呢?從哲學的視角看:其一,人類所需的一切就其根源而言,都是從自然界中通過生產勞動獲得的,人是勞動的生命體。是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生命體,包括認識自身生物性的生命體。人要能夠生存、享受和發展,就首先必須學會認識自然和改造利用自然以及尊重保護和服務好自然界。科學教育正是要使受教育者學會這些本領,高等教育更是如此。

其二,就科學技術是重要的生產力。馬克思早就明確指出:生產力當然包括科學在內,並把科學稱之為“一般的生產力”。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在當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而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中獨立的實體要素,而是非獨立的附著性、滲透性要素。當它作為知識形態存在尚未被人內化和物化時,隻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隻有被人內化和物化,應用於生產時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生產力的模式可概括為:

生產力={[(勞動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科技?人文]×管理}

不管科學技術物化到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中,還是內化到勞動者素質結構中,其關鍵都是由勞動者完成和實現的。因此,要使科學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實施科學教育是一條基本而有效的途徑,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的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