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彭小峰: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1 / 3)

與前麵從事網絡行業的李想、戴誌康等人不同,1975年出生的彭小峰,從白手起家幹起,於1997年3月建立了蘇州柳新集團,直至2006年2月一直擔任集團首席執行官,使柳新集團成為了亞洲領先的從事個人勞保用品的企業。2005年7月,他注冊成立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6月1日,賽維LDK成功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成為中國企業曆史上在美國單一發行最大的一次IPO。

彭小峰是胡潤百富榜上白手起家的最年輕的億萬富豪。2007年,32歲的他以400億身家排名百富榜第六,是中國能源行業的首富。事實上,30歲之前他已身家過億,不過,30歲這一年,他舍棄了從事已久的傳統製造業,改行從事在外人看來是高科技的太陽能發電行業。舍命一搏,而立之年的彭小峰夢想讓自己的企業有朝一日能與微軟、英特爾齊名。

1.首次創業的學習路

少年的彭小峰似乎沒有彰顯出特別的特質,盡管他對數字敏感,以數學滿分考取中專,但他的中學數學老師王麗峰這樣回憶他,“他很內向,沉默寡言,如果不是他今天的成就,我幾乎記不得他”。

1993年,彭小峰18歲,中專畢業,被學校分配到家鄉江西吉安,在吉安市外貿進出口公司做了一名業務員,從事勞保手套出口。憑著不錯的英語,第二年,他就獲得了去歐美市場考察的機會。

“我談生意都不帶計算器,但我報的價一定是最準的”,如何與外國人溝通,如何做產品報價,他慢慢累積經驗。他不像其他業務員那樣口若懸河,而是每次做足功課,通過合理算賬說服對方。

1997年,彭小峰決定扔掉鐵飯碗,依靠之前在江西吉安外貿進出口公司3年的工作積累,從老客戶手中獲得的訂單,帶著2萬元來到蘇州做進出口代理。短短數月後,他從貿易轉向實業,創立了蘇州柳新集團,在蘇州自己生產手套,並一路從針織手套、化工手套、各種材料手套,擴展到各種服裝、眼鏡、口罩……

在原始積累的歲月裏,彭小峰買不到火車票,就買站台票,拿張報紙鋪在過道上。出去談生意時,也是住幾個人一間的房間,有時為了省錢,就打地鋪。

“當時,市場上有一種伸縮性極強的化纖‘魔術手套’就是我們最早生產出來的。”彭小峰說,那時,他雇用有經驗的技工做產品研發,開始是做各種材質的手套,後來做安全眼鏡、防霧眼鏡,再到防靜電安全鞋、反光背心等等。

2004年,創業7年後,蘇州柳新實業公司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勞保用品生產企業,彭小峰旗下企業出口額超過10億元,員工達萬人。“我從18歲開始做貿易,到今天,我用了13年時間。”彭小峰當時說。

“創業,一定要從門檻進入低、資金需求小的行業介入,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彭小峰這樣介紹自己的經驗,“李嘉誠開始是做塑料花,王永慶開始賣大米,成功之後再介入難度大的行業。”

彭小峰認為,創業過程中重要的是積累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反光背心由暢銷到擠壓的教訓讓彭小峰一輩子都忘不了。

2002年,彭小峰出差去歐洲,他了解到歐洲正在醞釀修改交通安全法——將反光背心列為汽車隨車標準配備,以保障駕駛人夜間下車巡視車輛等情況時的安全。

獲知這一消息後,彭小峰讓工廠立即做好了生產準備。“當時立即想到這個市場非常大。”善於抓住市場機會的彭小峰說。

2004年,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率先實施這一要求,國內其他企業尚未有所反應,彭小峰的貨已經開始銷售,迅速占領30%的市場份額。當年,彭小峰的公司年出口額達到了10億元。然而,好景不長,隨後,彭小峰工廠裏的反光背心開始積壓,售價越來越便宜,逐漸從40美元/件~50美元/件降低到後來的10美元/件,並花費了3年多時間才將庫存全部售出。僅僅這一個產品,就積壓了大量資金,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開始沒想到這產品隻有在汽車突發情況下才需要,而且每個汽車一輩子可能隻要配一件”。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沒完沒了,”回憶當初創業的挫折經曆,彭小峰說:“無論如何,經驗的積累是慢慢沉澱的,無論成敗都是學習。”

2.開創新行業

又是一次歐洲出差機會,彭小峰了解到,歐洲當時正在對太陽能發電立法,關於新能源的討論越來越多。一次,一位客戶跟他聊起家裏馬上要安裝太陽能光伏裝置,德國正在推行太陽能新條例,彭小峰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興行業。

這一年,彭小峰還不到30歲,在他眼裏,勞保產品再做下去空間有限,而太陽能市場則前景無限。這與反光背心的教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時剛做反光背心時,彭小峰就一直關心歐洲的立法,了解到歐洲正對太陽能發電方麵進行立法,當時他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到無限大的機會,這也正是自己要找的可以做一輩子的項目。

2004年前後,彭小峰把蘇州工廠交給父母打理,一個人開始為期兩年的對太陽能行業的市場調研。

“靜下心來了解這個行業的方方麵麵,”彭小峰說,“也了解了應該找誰來幫助自己一起完成這個事業。”

2005年7月,帶著3億元的原始資本,彭小峰進軍太陽能,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當地政府從江西信托公司借款3億,以助其投身光伏產業,並且,提供他全年每度0.4元低價電。

當時,誰也沒料到,3年時間,彭小峰的個人財富不僅升至近百倍,賽維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矽片廠。

外界認為,彭小峰賽維的成功在於執行力和卓越的整合能力。

創立賽維時,他沒有帶舊部,而是滿世界挖專業人才。從賽維的管理團隊中可以看出,原任阿特斯太陽能商業執行總裁,曾在太陽能電池設備製造商GT-SOLAR公司和保定天威英利擔任高管的佟興雪,成為賽維的總裁;時任國泰君安證券管理董事的邵永剛,被任命為賽維的高級副總裁,負責投資銀行業務;有15年以上貿易公司管理經驗的朱良保為常務副總裁;在美工作20餘年,曾任美國多家上市公司首席財務官的賴坤生,則成為賽維首席財務官。“沒一個好請的,都很牛的,特別難請”,說到組建目前這支國際化的團隊,彭小峰頗有感觸。

這些人都被彭小峰請到江西新餘這個小城,“到賽維,就是想做些有挑戰的事情。”佟興雪說,之所以過來看重的是彭小峰的實在,和光伏產業無限發展的前景。

光伏行業以規模取勝,動輒達百億投資,投入越高,壁壘越高。反之,則將被淘汰。目前,國內涉足最多的光伏環節在於太陽能電池部分,彭小峰選擇的是上端矽片環節,當時在國內,這尚是空白。

給出這個主意的,正是彭小峰的團隊,這些在光伏、投資銀行、上市公司、貿易等各領域老到的職業經理人們,幫助彭小峰從矽片生產瓶頸、投資規模計算、產業布局、政策角度進行梳理。

法國NPEA亞洲投資基金創始人及首席合夥人王剛這樣評價彭小峰:彭小峰可以看五年。他之前做了很多功課,對太陽能行業非常熟悉。其次,他很有眼光,當年做產業終端的太陽能電池有很多,但是他選擇進軍上遊產業鏈。

迄今,關於彭小峰2005年創辦江西賽維的故事,無論是其本身舍棄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道高科技,還是將行業高手悉數籠絡到江西新餘,往往被冠以奇跡、神話之類的標簽。

可以說,當時新餘市政府為彭小峰提供了很大的扶持——從低電價到借給他2個億,其實這也是雙方互相選擇的過程。

2005年春節剛過,在江西吉安老家過完年的彭小峰趕回蘇州參加商業談判,但在新餘境內因雪天路滑,開的寶馬車與一輛大卡車刮蹭。有一麵之緣的新餘市經濟開發區區委書記吳建華幫其找車,彭小峰趕回蘇州談判。新餘政府官員的親商、高效給彭小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幾個月後,彭小峰擴大勞保產品規模,做出了到新餘投資的決策,成立了目前與賽維LDK一牆之隔的柳新工業園,而他正籌劃的太陽能產業準備放到蘇州。

不過,新餘市領導知道這個打算後,時任新餘市市長的汪德和與彭小峰進行了半小時會談,汪德和期望彭小峰能把太陽能產業放在新餘。

彭小峰說自己選擇蘇州,人才、融資、配套都有優勢;但新餘沒有,如果自己要來政府就得滿足自己三個條件——資金、人才和電力供應。

彭小峰是這樣考慮的:譬如資金,自己的勞保廠在蘇州,融資容易;而且蘇州對太陽能產業有認識,而在新餘毫無資產的彭小峰一談到太陽能,很多銀行都以為是生產熱水器的。

新餘市政府答應了這三個條件。不過,2億元,對當時新餘市的財政來說不是小數目。2004年全年,新餘市財政總收入不過18億元左右。

“這筆錢我們在上市前都還了,不僅還錢了,還還了利息,利息比銀行貸款還高。”彭小峰這樣解釋這筆借款的後續故事。

最終,這個冒險的故事成了互利雙贏的美談。迄今,新餘成為江西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