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玉篇》:“?,牡馬也。”
稱“?”:《集韻》:“?,牡馬。”
稱“?”:《說文》:“?,牡馬也。”
稱“?”:即兒馬。
母馬稱“騍”:《正字通》:“騍,俗呼為牝馬,即草馬。”
稱“?”:《爾雅》:“牝曰?。”郭璞注:“?,草馬名。”
稱“?”:《玉篇》:“?,牝馬也。”
閹馬稱“?”:《說文》:“?,?馬也。”
稱“?”:《字彙補》:“?,牿馬也。”
稱“?”:《本草綱目》:“馬去勢曰?。”
我國的一些曾經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少數民族,如蒙古族,他們對不同年齡和尺寸的馬也有很多稱呼。在蒙古語中,馬既有通稱(moe),又有按年齡、性別加以區別的特定稱呼。如一歲馬(ωnǎg)、二歲馬(daag)、未成年公馬(u待待)、未成年母馬(b貸貸dǎs)、成年公馬(貸d?γǎg)、成年母馬(guu)、成年閹馬(axt)等。
古人在長期與畜類打交道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能夠根據牛馬等畜類的牙齒情況來鑒別其年齡,更能根據其性別特征辨別雌雄。從漢字所記來看,一至四歲的馬都有專稱,而四歲以上的馬除個別外,很少有專稱,這可能是因為馬在四歲以前尚屬幼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實行不同的調教,而四歲以上的馬一般就開始用於使役的緣故。但如果將漢字中以年齡、大小、性別稱呼馬的字與稱呼牛的字進行簡單比較,就會看出,以年齡、大小、性別稱呼牛的漢字要比稱呼馬的多得多。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同樣是以性別為參照,表示公牛的用字多達13個,而表示公馬的用字隻有4個;表示母牛的用字有7個,而表示母馬的用字隻有3個。以年齡、大小為參照稱呼牛馬所用的漢字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表明,牛馬文化雖然在漢族先民中都較發達,但牛文化的發達程度要高於馬文化。
(三)馬的顏色與馬的命名
顏色,也是古人識別動物的一個重要參照係。根據馬的毛色,古人將馬分作許多類別,不同顏色的馬獲得了不同的稱呼,並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這些字均從馬。因書寫、印刷繁難,此處除常用字外,隻將顏色劃分情況作一描述,表示馬的專名的漢字及出處、釋文等隻好略去。
從馬的整體顏色劃分,有黑色、深黑色、青黑色、淺黑色、赤黑色、青色、紫色、白色、赤色、淺黃色、雜色、黑白雜色、黃馬雜毛、有黑紋如棋盤、青驪色、黃白色、淺黑雜白色、黃白相間、青白雜色、青白雜毛色、蒼黑雜色、赤白相間、馬紋雜駁、馬毛斑白、黃馬發白、黃馬白毛等。如深黑色馬曰“驪”(《說文》),黃馬發白曰“驃”(《說文》),雜色馬曰“駁”(《說文》),有黑紋如棋盤的馬曰“騏”(《說文》),青白雜色曰“驄”(《說文》)等等。
從馬的個別部位的顏色劃分,有馬頭赤色、馬額白至唇、白額、額帶白星、麵額白色、額白色的黑馬、馬口黑、白馬黑唇、黃馬黑喙、赤馬黑鬃、白鬃尾、鬃尾黑色、紅身黑鬃尾、多鬃青色黑馬、赤鬃白身黃目、黑嘴黃毛、白腹、赤毛白腹、膝以上皆白、膝下白色、膝脛間多毛、驪馬黃脊、黃脊薯馬、黑脊白馬、色黑脊黃、黑馬黃脊、脊上有旋毛、脊有旋毛、驪馬白胯、腳脛有長毛、前足全白、後足皆白、後右足白、後左足白色、後足皆白、左足白、四蹄全白、白尾、色黃尾白、赤馬黑毛尾、尾根白色、白臀等。如白毛尾馬稱“驃”(《說文》),紅身黑鬣尾良馬稱“騮”(《玉篇》),麵額白色的黑馬稱“?”(《爾雅》)等等。
從上可見,馬的毛色是古人辨別馬的一個重要手段。從整體顏色分,馬分為黃色、黑色、赤色、雜色等。不同顏色,稱謂不同;同一顏色,也有不同稱呼。同時,馬的個別部位的顏色也是人們辨馬、識馬的重要視點,如額、鬃、唇、脊、腹、膝、脛、足、尾、臀的顏色不同,對馬的稱謂也不同,甚至足的前後左右顏色不同也得出不同的稱謂,足見其名目繁多。
古人如此關注馬的顏色,可能跟相馬術有一定關係。因為馬在古代帝王的祭祀、戰爭、田獵、出行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這樣一些重大的活動,馬匹的選擇尤為重要。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兒,牲用?。”夏商周三代由於崇尚的顏色不同,祭祀時選用的犧牲和出征時選用的戰馬顏色也不同。夏人尚黑,為死者舉辦喪事要在黃昏入殮,戰爭時喜歡乘黑馬,祭祀時用黑色的犧牲;殷人尚白,為死者舉辦喪事要在中午入殮,戰爭時喜歡乘白馬,祭祀時用白色的犧牲;周人尚赤,為死者舉辦喪事要在日出入殮,戰爭時喜歡乘赤馬,祭祀時用赤色的犧牲。馬之毛色與馬之用途聯係如此緊密,難怪古代會有如此眾多的以顏色稱呼的馬字。
(四)馬之別名?良馬?似馬之物?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