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書?費誓》:“今惟淫舍牿牛馬。”孔傳:“今軍人惟大放舍牿牢之牛馬。”孔穎達疏:“此言大舍牿牛馬,則是出之牢閑,牧於野澤,令其逐水草而牧之,故謂此牢閑之牛馬為牿牛馬,而知牿即閑牢之謂也。”古人言牿總是牛馬並提。《說文》:“牿,牛馬牢也。”《玉篇》:“牿,牢也。”《淮南子?齊俗訓》:“析天下之樸,牿服馬牛以為牢。”大概“牿”是牛馬混圈之“牢”。
馬之圈舍又稱“廄”。《說文》:“廄,馬舍也。”《詩?小雅?鴛鴦》:“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周禮?夏官?校人》:“六係為廄,廄一仆夫。”《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墨子?非攻上》:“至人入欄廄,取人牛馬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史記?魯周公世家》:“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這裏的廄都主要指馬舍。後引申擴大泛指牲口棚牢欄。
古禮有“天子十二閑”之說。《周禮?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鄭玄注:“每廄為一閑。”這裏的閑就是馬廄,所謂“天子十二閑”,就是說天子有十二個廄苑。這種禮製在秦漢時期還在承襲。《睡虎地秦墓竹簡》有《廄苑律》,提到了“大廄”、“中廄”、“宮廄”等。秦始皇陵馬廄坑出土的器物上刻有“宮廄”、“中廄”、“大廄”、“左廄”、“三廄”等字樣,可能就是沿襲《周禮》的“天子十有二閑”的製度。《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六廄。”顏師古注引《漢舊儀》:“天子六廄,未央、承華、??,輅?、大廄,馬皆萬匹。”隋唐之時,“天子六廄”之製仍存。《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的《百官誌》中有載。
古代的牢閑之製,說明人們很注重馬匹的棚圈管理。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在牧養馬匹時在這一點上也很重視。
(五)相馬與馬醫
古代有著發達的相馬術。相馬的“相”,即相麵的相。算命先生根據人的五官外貌來推知人的吉凶福禍,預測人的前途命運,而相馬家則根據馬匹的外形如頭、眼、耳、鼻、口、齒、蹄、鬃、尾等特征鑒定其品種的優劣,並選定優良的品種。兩者雖同出一理,但前者走向了迷信,後者則帶有更多的科學成分。所以相馬今天才有了新的名字――“馬匹外形學”。
提起相馬,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伯樂、九方皋等相馬大家。實際上,在他們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相馬術了。中國相馬術仍然開始於商代。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關於相馬的記載。謝成俠《中國養馬史》中曾以《通》730為例,說明殷商時代的相馬術。甲骨卜辭的其他一些記載也可看出商代有了相馬術。甲骨卜辭在記載占卜、祭祀、田獵等活動提到馬時,特別強調馬的毛色、體態、特征等,這實際上是在根據馬匹的外形來選擇、決定用來作為祭祀犧牲和駕車逐獵的馬。
周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相馬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相馬名家輩出。伯樂和九方皋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相馬名家。伯樂本名孫陽,號伯樂,善於相馬,據傳著有《相馬經》。唐張《朝野僉載》:“伯樂令其子執馬經圖樣以求馬。”如果此說可靠,則距今2500年前就已經有了相馬經之類的專著。伯樂還曾向秦穆公舉薦“共擔纏薪菜者”(《列子?說符篇》)的朋友九方皋。《莊子?徐無鬼》中提到了相馬之事:“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而未若天下馬也。天下馬有成材,若卻若佚,若喪其一,若是者,超軼絕塵,不知其所。”可見徐無鬼也是一個相馬家。《呂氏春秋?觀表篇》提到的相馬家就有十個,他們是寒風、麻朝、子女厲、衛忌、汗鄙、投伐褐、管青、陳悲、秦牙和讚君。古籍中提到如此之多的相馬家,可見相馬術在當時已經相當發達。
春秋戰國時期相馬術發達,這和當時馬匹發揮的重要功能有關。商代所以從顏色、牙口等方麵來相馬,主要是為了祭祀和戰爭的需要。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彼此爭戰,馬匹的重要性更顯突出。選擇優良的馬匹作為馬種和軍馬對於國家的強盛、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時勢造英雄,相馬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名家輩出正是出於這樣一個背景。
秦漢時期相馬家也不少。《史記?日者列傳》記漢代有“黃直,大夫也;陳君夫,婦人也,以相馬立名天下”。漢武帝派兵攻打大宛國時就曾聘請了兩個善於相馬的高手,以掠取大宛良馬。漢代最有名的相馬家恐怕要屬馬援。馬援是東漢名將,人稱“伏波將軍”。少時離家去北疆養馬馭馬,後從軍,曾南征交趾及五溪蠻。他有句名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他不但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相馬家。“援好騎,善別名馬。”馬援的相馬術得之於師承。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之前有子輿、儀長孺、丁君都、楊子阿等,他們以師徒承傳的方式傳授相馬術,馬援的老師就是楊子阿。馬援之相馬術既繼承了前代諸師的相馬精華,又有自己戎馬生涯中的相馬的體會和經驗。為了使自己的相馬法能普及天下並傳之後世,馬援用自己遠征駱越繳獲的銅鼓鑄造一尊銅馬作為良馬的標準模型,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置於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