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貢馬(2 / 2)

烏孫和大宛也多次向漢貢馬。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烏孫貢馬。“(烏孫王)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製,乃發使送騫,因獻馬數十匹報謝。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又漢使烏孫,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烏孫於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帝”。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烏孫發導譯送騫還,騫與烏孫遣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烏孫貢西極馬。

大宛是古代良馬的主要產地。前124年(漢武帝元朔五年),大宛獻天馬。“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前114年(漢武帝元鼎三年)大宛貢天馬。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大宛貢善馬。《史記?大宛列傳》:“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

烏孫和大宛的良馬,深受漢朝皇帝的喜愛,被稱做“天馬”、“西極馬”等。《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除匈奴、烏孫、大宛外,漢代向漢朝天子貢馬的還有樂浪、烏桓、羌、土燮、曰南等。漢以後,一直到清代,以馬為貢物在史書中的記載更是頻頻可見,如三國時期有鍾繇獻馬、鮮卑獻馬、於闐獻馬等,兩晉時期有康居獻馬、大宛獻馬、高麗獻馬等,南北朝有慕容超獻馬、蠕蠕獻馬、拓拔燾貢馬、吐穀渾獻善舞馬、高昌國獻馬等,隋代有突厥獻馬等,唐代有回紇獻馬、於闐獻馬、大食獻馬、吐火羅獻馬、龜茲國獻馬等,宋代有女真國獻馬、契丹獻馬、回鶻獻馬、黨項獻馬、高麗獻馬等,元代有西域諸國獻馬、金竹貢馬、佛郎國貢異馬等,明代有日本貢馬、朝鮮貢馬、琉球貢馬、交趾貢馬、天方貢馬等,清代有朝鮮貢馬、琉球貢馬等。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史書中關於“貢馬”、“獻馬”的記載至少有三四百次,涉及中國境內和周邊的許多民族和國家,最遠的有阿拉伯和歐洲的一些國家。這些以馬為主角的交往活動,一概被漢文史籍稱為“貢馬”或“獻馬”,這是古代中國人特別是統治者自我中心意識的產物。古代封建帝王總是視中國為“泱泱大國”,以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實際上,把中國放在世界曆史中去考察,並不是每一時期都是泱泱大國,更不是每一時期都是令八方臣服的世界中心。史書記載的“貢馬”、“獻馬”(和其他貢物)之類,多流露出這樣一種意識,似乎進貢就是表示臣服,今人治史也多有此論。將進貢與臣服等同,也是這種自我中心意識的產物。實際上,所謂“貢馬”、“獻馬”之類,主要是古代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與中原王朝往來贈答的一種“禮物”,不都是表示“臣服”之意,更多是作為友好往來的象征。進貢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這裏的馬匹實際上是充當了各民族(國家、地區)與中原王朝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這一角色。

馬匹在古代常常作為厚重之禮以“貢品”的方式出現,說明馬在人們心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聲色犬馬”一詞雖為貶義,但說明馬在古時是貴族階層的重要寵物。中原地區缺少馬匹,更缺少良馬,惟其稀少,方顯得更加珍貴。中原天子酷愛良馬的故事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前文已舉之漢武帝和唐太宗。上有好者下必效之。統治者的愛馬之舉勢必會引起社會上的愛馬之風,也激起了許多作家的創作靈感。傳統小說中有許多寶馬良駒的故事,如三國故事中關羽的赤兔馬和張飛的烏稚馬、西遊故事中的白龍馬、說唐故事有《秦瓊賣馬》,說嶽故事有《泥馬渡康王》等,唐詩中也多有關於駿馬的描寫(詳後)。文學中屢屢出現的寶馬良駒形象,定與古人愛馬之情以及曆代貢馬之事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