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取馬奶的過程,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有詳細記載:
馬奶於是用下述方法製造:在地上拉一條長繩,拴在兩根插進地裏的樁上。這根繩子上他們把要擠奶的母馬的小馬係上三個時辰。這時母馬站在小馬附近,讓人平靜地擠奶。如有一頭不安靜,那有人把小馬牽到它跟前,讓小馬吸點奶,然後他把小馬牽走,擠奶人取代它的位子。當他們取得大量的奶時,奶隻要鮮,就像牛奶那樣甜,他們把奶倒進大皮囊或袋裏。
《黑韃事略》及其補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馬奶分生馬奶和熟馬奶兩種。生馬奶蒙古語中稱“循”,熟馬奶蒙語叫做“額速克”。這在《元朝秘史》等文獻中都有記載。
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還詳細記載了蒙古人製作馬奶酒的方法及其性味:
他們把奶倒進大皮囊或袋裏,開始用一根特製的棍子攪拌它,棍的下端粗若人頭,並且是空心的。他們用勁拍打馬奶,奶開始像新釀酒那樣起泡沫,並且變酸發酵,然後他們繼續攪拌到他們取得奶油。這時他們品嚐它,當它微帶辣味時,他們便喝它。喝時它像葡萄酒一樣有辣味,喝完後在舌頭上有杏乳的味道,使腹內舒暢,也使人有些醉,很利尿。
魯布魯克還提到了黑馬奶(哈刺忽迷思)的釀造方法,與上述方法大同,隻是後期工序有別。這種馬奶酒大概是比較高級的馬乳飲料。《道園學古錄》卷二三《句容郡王世績碑》:“奉馬以供玉食,馬?尚黑者。”《元史?土土哈傳》:“色清而味美,號黑馬乳。”前引《黑韃事略》中稱黑馬奶為“玉食之奉”。魯布魯克在其遊記中也說這種黑馬奶是“供大貴人使用”的。
蒙古人宴飲之時少不了馬奶酒。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是如此。元人王惲(秋澗集)卷五七(呂嗣慶神道碑)中說:“國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饗,三者而已。”宴饗被列為“國朝大事”。《元文類》卷四十中也載:“國有朝會,慶典,宗王、大臣來朝,歲時行幸,皆有燕饗之禮。”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大都或上都舉行大規模的宴饗活動,如經常為史學家所提及的質孫宴等,就是一項規模盛大的君臣宴飲集會活動。此外,蒙古宮廷宴飲活動還有“馬奶子宴”。每年夏曆八月,元朝皇帝離開上都之前都要舉行宴會活動。飲馬奶酒是宴會的主要內容。宴會的規模可從元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之詩中略見一斑。詩雲:
內宴重開馬?澆,
嚴程有旨出丹霄。
羽林衛士桓桓集,
太仆龍車款款調。
在民間,則形成了傳統的民間節日――馬奶節。
馬乳被尊為“蒙古八珍”之一。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迤北八珍……謂八珍則醍醐,?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所謂八珍即用於高級宴席的八種佳肴。八珍之中,多為野味食品,還有幾種是飲料。其中的玄玉漿即馬奶子。直到今天,蒙古人中還盛行飲馬乳、喝馬奶酒的習俗,並且用它來招待來訪的客人。
(二)服飾文化
服飾文化與馬的關係主要表現在騎乘生活對服飾的影響上。我國許多遊牧民族長期生活在馬背上,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所著的服飾必須適應騎馬遊牧生活。而漢族廣大地區因為長期從事農耕,其所著服飾主要是為了適應農業生活方式及其相關的禮儀。隨著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兩種文化的交流已經成為必然。在中國文化史上,胡族服飾習俗對中原華夏族係以及後來的漢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胡服騎射
華夏族係與羌戎狄夷等一直有著密切的聯係。夏商周三代都曾與周圍各部族、各方國有著或戰或和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與周邊民族保持密切的往來。秦國的祖先曾長期與戎人共處,其文化中融合了許多戎族的成分。這一時期匈奴強大,與中原時戰時和,中原文化中的胡族因素也越來越多。胡族文化對華夏服飾的影響,最有名的曆史事件就是“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肇始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趙武靈王為加強軍事,防備周圍的“三胡(樓煩、林胡和東胡)”及秦、韓諸國,決定建立自己的騎兵組織。但趙國傳統的服飾不適合於馬上作戰,所以才下令實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與“左衽界乘”的意思是一致的。《史記?趙世家》就把趙武靈王的“革政而胡服”與“左衽界乘”相提並論。左衽,即衣衿向左,為北方諸多遊牧民族服飾的主要特征;界乘,又作“介乘”,介即甲的意思,介乘即“甲乘”。為學習胡人的騎射技術,必須脫掉傳統的不適應騎射生活的服飾,所以趙武靈王下令“胡服騎射以教百姓”。盡管這一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但最終還是得以實施。趙國通過學習胡族的騎術,並著上適於騎射的胡服,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實現了興國強兵。胡服騎射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一件大事,開後世中原地區接受胡族文化影響之先河。
胡服在漢魏六朝及隋唐時期仍對中原服飾文化產生重要影響。漢代,胡服已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文帝代服(胡服)……襲氈帽,騎駿馬……馳射狐兔。”“靈帝好胡服”,引得京城貴戚紛紛效仿。南北朝對峙時期,北方政權主要由鮮卑等胡族掌握。北來諸胡族帶入中原許多新風氣。騎乘之風在中原盛行主要是在此時。北朝的胡服不僅對當時而且對隋唐的服飾和社會風氣都有著至深且巨的影響。
胡服與漢服在功能、倫理、審美、政治、禮儀等方麵都有不同的特點。漢服具有強烈的政治等級意義和濃厚的社會禮儀功能,胡服則比較缺乏政治等級意義和社會禮儀功能,而更重實用功能。其實用性表現在保暖、遮蔽風沙、便於騎射等等。
胡服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其特點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但總體上都是為了適應北方的自然環境和騎射生活,如緊身窄袖、長褲皮靴,利索幹練,與騎射正相適應;小口袖、小口褲、皮靴,利於冬季保暖;合?、皮靴便於春夏之時行走於茂盛的草叢中;穿短衣和長皮靴在草原多雨時節也能減少衣褲受濕。胡族服飾適應騎乘這一特點對於盛行騎乘之風的隋唐人來說可謂一拍即合。非但男人廣著胡服,就連女子也身著胡服騎馬出行。此處僅以??和帷帽為例說明適應騎乘生活的胡族服飾對中原女子服飾習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