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有?《元宮詞百首》其一:“射柳擊球東苑裏,流星駿馬蹴紅塵。”至今,在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上還保留著打馬球這一傳統體育項目。
馬球實際上也是一種馬術或馬戲運動。今之馬戲、馬術各有自己的概念,但在古代各種與馬有關的遊藝活動都可稱之為馬戲或馬術。訓練馬匹跳舞,也是馬戲的一種。
我國古代許多民族不但以養馬聞名,而且善於訓練馬匹。史籍中多有“舞馬”、“善舞馬”之記載,這些馬,就是他們馴養的結果。
八九四引《魏誌》:“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馬一匹,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已能拜。又能行與鼓節相應,謹以奉獻。”類似大宛的舞馬,在鮮卑、吐穀渾中更是多見。吐穀渾源自鮮卑慕容氏,是一個善於養馬和馴馬的民族。《宋書?鮮卑吐穀渾傳》:“世祖大明五年,拾寅遣使獻善舞馬、四角羊。皇太子、王公以下上《舞馬歌》者二十七首。”當時的一些文人更為此而作《舞馬歌》、《舞馬賦》等數首。據《北史?吐穀渾傳》、《梁書?河南王傳》記載,吐穀渾還曾向西魏、南朝梁“獻善舞馬”。
受吐穀渾及西域文化的影響,隋唐之時也極其盛行馬舞。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青羊跪複跳,白馬回旋騎。”這裏既有音樂舞蹈表演,也有驚險的馬術、雜技,生動地描寫了節日集會文娛活動的熱鬧場麵。《太平禦覽》卷五七四引《明皇雜錄》記有唐玄宗時馬舞的情景:
明皇在位,嚐令教舞馬四百匹分為左右部,目為某家寵,某家嬌。時塞外亦以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以金鈴,飾其鬣間,雜以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以三層板床,乘馬而上,轉如飛。或命壯士舉一榻,馬舞於榻上。樂工數十人立於左右前後,皆衣以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兒美秀者。每千秋節,常命舞於勤政樓下。其後明皇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祿山嚐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十匹置於範陽。其後轉為田承嗣所得。而承嗣不知,雜於戰馬,置之外棧。忽一日,軍中大享士,樂作,馬舞不能自止。
唐代許多詩人留下了關於馬舞的詩章,僅張說一人就有《舞馬詞六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三首》等。這些善於舞蹈的馬匹,其所表演的馬舞,有點類似於歐洲的盛裝舞步。
所謂馬戲,更主要是指人在馬上表演各種技藝。這種技藝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桓寬《鹽鐵論?散不足》:“戲弄蒲人雜婦,百獸馬戲鬥虎。”宋代馬戲最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先一人空手出馬,謂之引馬。次一人磨旗出馬,謂之開道……忽以身離鞍,屈右腳掛馬鬃,左腳在蹬,左手把鬃,謂之獻鞍,又曰棄鬃。背坐或以兩手握鐙?,以肩著鞍橋,雙腳直上,謂之倒立。忽擲腳著地,倒拖順馬而走,複跳上馬,謂之拖馬。或留左腳著鐙,右腳出蹬離鞍,橫身在鞍一邊,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腳順馬而走,謂之飛仙膊馬。又存身拳曲在鞍一邊,謂之鐙裏藏身。
此中所記之馬戲,多為今天所繼承。
今之馬戲屬於雜技之類,而馬術屬於體育類。馬術是指人騎乘馬匹或駕禦馬車的運動,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種運動項目,但方式、方法、特點卻不盡相同。國際比賽中有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四輪馬車賽、速度賽等。有些地區還將賽馬與賭博結合在一起,如香港的賽馬世界聞名。
3.竹馬?馬燈?馬舞
在我國民間遊戲中,也可見到以馬為遊藝的影子,如騎竹馬、走馬燈等等。中國有句成語,叫“青梅竹馬”,意思是從小在一起玩的好朋友。這裏的竹馬就是騎竹馬的意思。騎竹馬是一種兒童遊戲。即用一根短竹竿或木棍作為馬的象征,兒童(多為男童)騎在胯下,一隻手握住竹竿或木棍的前端,並使其後端著地,另一隻手作揚鞭之狀,模仿騎馬的樣子向前奔跑。
竹馬之戲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流行。《漢書?郭?傳》就有兒童騎竹馬的記載:“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於道次迎拜。”其後的文獻亦多有記載。《三國誌?魏書?陶謙傳》注引《吳書》說:陶謙14歲時,還曾乘竹馬而戲,邑中小兒緊隨其後。《晉書》中載:殷浩與桓溫小時常在一起玩竹馬之戲。長大以後,二人又共事一主,但殷浩地位比桓溫略高一些,桓溫一向嫉妒之。後殷浩北伐失利,桓溫乘機進讒言。桓溫還對別人說:“小時候,我與殷浩一起玩竹馬,我扔掉的,他就撿起來,所以他始終當在我下。”類似的記載也見於《世說新語?品藻篇》:“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已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唐人白居易《贈楚州部使君》詩雲:“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可見古時竹馬之戲之盛。傳至今日,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的兒童還喜歡玩這樣的遊戲。民間有諺:“月光光,秀才郎,騎竹馬,下南塘。”
竹馬之戲還被引入民間歌舞中。我國許多地區都流行《跑竹馬》或《竹馬燈》這種民間歌舞。表演時,舞者腰上係著馬形的道具,分馬頭與馬尾兩截,舞者像是騎在馬上,表演馬兒徐行、奔馳、跳躍等動作,邊歌邊舞。宋代民間舞隊中就已經有了《竹馬兒》表演。周密《武林舊事?舞隊》:“傀儡、杵歌、竹馬之類,多至十餘隊。”清代在舉行“花會”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表演隊伍,如雜技、武術、秧歌舞、獅子舞、跑旱船等,還有小車、竹馬等民間舞蹈。清代名畫《北京走會》圖,生動清晰地描繪了北京花會時的各種精彩表演。在《旱船走會》的畫麵上,有一女子,腰部係馬頭馬尾,左手執馬鞭,歪頭向著右邊一執鞭醜角,站在“旱船”後麵,正在等候上場表演《跑竹馬》。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錄了清代北京元宵節的民間娛樂活動,其中就有關於“騎竹馬”的記載:“元宵雜戲,剪采為燈……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朦兒。”又,“上元,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龍燈,打十不閑,盤杠子,跑竹馬,擊太平鼓。”至今世,我國一些地區還表演此舞。民間節慶之時,有“馬燈隊”、“馬燈舞”、“馬社火”等表演。著名的民間舞蹈《跑驢》也與《跑竹馬》有著密切的關係,其舞蹈形式與跑竹馬極為相似,是跑竹馬的一種變異形式。
與跑竹馬相似,走馬燈也是一種節日遊藝活動。走馬燈屬於燈影戲的一種。一般是用秫秸紮成,如舊式戲台狀,出將入相,其上彩印戲劇人物。其原理是以燭火推動紙輪,輪上附有剪紙刀馬人物,故曰“走馬燈”。還有一種走馬燈,外邊三麵均用“粉連紙”糊嚴,所剪的黑紙形象,經燈光映於白紙上,外觀完全是黑影形象的轉動,有點像今日的電影。
走馬燈之戲,宋代已經盛行,其後一直延續。宋代節日燈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彩燈,彩燈的裝飾多以鏤刻金箔的剪紙圖案為主,還有用羊皮剪刻的羊皮燈,以及用色紙剪刻紮製的走馬燈等等。宋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映光魚隱見,轉影騎縱橫。”自注:“馬騎燈。”宋代人創造的走馬燈,可以說是以燃氣輪轉動的原理製造而成的最早的機械式花燈。這一原理被人們掌握後廣泛用於遊藝之事。到了元代,走馬燈戲中還加入了一定的故事情節。謝宗可《走馬燈》詩:
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
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鹹陽城,吳炬宵馳赤壁兵。
更憶雕鞍年少日,章台路碎月華明。
有光有影,有聲有色,又有文學故事,但卻沒有發展成為更高的綜合藝術。一直到清代,還是這種燈戲,在節慶之時,供人們賞樂。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燈市觀燈直至清末民初還在盛行,北京的燈市口即為觀燈之所。
竹馬舞、馬燈舞都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遊藝活動。有些民族的馬舞還走向了更高的形式,成為其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良馬的集中產地,馬早就成為當地各民族舞蹈的表現對象。前文已言,在新疆地區發現的岩畫上,就有圍馬而舞的圖像。1960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有彩繪馬舞俑。馬舞由三人表演,兩人裝扮成一匹馬,身披馬的裝飾形套,一人擎著馬頭,一人充作馬尾,二人的雙腿分別充作馬的前後肢。另有一人頭戴當地民族的高頂尖帽,騎在馬背上充當騎手,右手執韁,左手揮鞭,麵帶笑容,昂首挺胸,既勇猛剛毅,又活潑詼諧。這些馬舞俑的發現,是新疆地區馬舞發達的一個重要實證。
蒙古族的馬舞中外聞名。人們隻要一提起蒙古舞就會想起奔騰的駿馬形象。蒙古地區流行有《駿馬舞》、《牧馬舞》、《祭馬舞》、《走馬舞》等。在蒙古族舞蹈中,“馬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動作。馬步就是模仿馬的各種姿態和動作,包括奔馳馬步、輕騎馬步、技巧馬步等。蒙古舞蹈中的手臂、腿部動作也多模仿馬或與馬有關的動作。
舞蹈離不開音樂。前文所舉古代宮廷馬舞都有《舞馬歌》等音樂伴奏。我國少數民族的馬舞,也都有相應的音樂伴奏。這些為馬舞伴奏的音樂,同馬舞一樣,也塑造了成功的藝術形象。非但如此,有些音樂,雖然不是直接表現馬的,但其節奏、旋律都使人感覺到馬的存在。遊牧民族的音樂似乎整體上都受到了馬文化的影響。
民間存在的諸多與馬有關的遊藝習俗,如田獵、騎射、賽馬、馬球、馬術、馬戲、馬舞等,再現了人們馴養馬匹、利用馬匹的曆史,同時也表現出了人們對馬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