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雕塑中的馬(1 / 1)

古代雕塑在秦代就已經成熟了,其標誌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馬俑反映了我國古代馬雕塑的輝煌成就。

秦始皇陵的馬俑形象高大,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真馬一樣大小。以往發現的陶俑隨葬品體形一般都比較小,像秦俑這樣與真人真馬同樣大小的陶俑實屬罕見。體形小的陶俑在製作和燒成等方麵技術上比較容易把握,而體積大的陶俑技術上的要求也就越高。像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體形高大的陶馬,如果沒有高超的塑造技巧和製作工藝是根本不可能辦到的。

秦俑陶馬製作的一般過程是,先按部位分件製作,再將它們安裝和粘接起來,然後進行燒製。陶馬的外形塑飾,則是在二次複泥後用刀類刻雕而成。因被塑對象在許多方麵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因此就需要逐個進行雕塑,雕塑的方法包括傳統的塑、堆、捏、貼、刻、畫等,而以塑、刻、畫三種技法為最常用。

馬俑的創造者們繼承和發展了前代藝術的創作精神,主要以寫實手法表現形象,具有簡潔、明快、樸素的藝術風格。馬俑的造型準確,身體各部分比例相宜,每匹馬的麵容又各異。在注重寫實的同時,雕塑家們還廣泛采用誇張和細節刻畫等手法。不但從外貌、體態等外部特征去刻畫馬,更注意表現馬的一些細微動作和姿態,著力刻畫其蓄勢欲動的神態,或昂首揚尾,或飛鬃分披,或張口嘶鳴,或雙耳上聳,而那全神貫注的眼睛,粗大翕張的鼻孔,寬闊的前胸,堅實的筋肉,矯健的四肢,都給人以欲奮蹄疾飛、馳騁疆場的強烈印象。這些馬俑,造型準確洗練,氣勢威武雄壯,與其他陶俑渾然統一在一個藝術整體中,使我們看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強盛氣象,表現出了高超的塑造藝術水平,對後世馬雕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秦以後著名的馬雕塑作品有漢代陝西鹹陽楊家灣的馬俑,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駿”,唐三彩馬,明十三陵神道兩側的石馬等。這些馬雕塑作品,在中國雕塑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除泥塑作品外,還有銅塑。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銅車馬,前文已有所介紹。漢代的有武威雷台銅奔馬、蘭州華林坪銅車馬、張掖葫蘆墩銅馬、張掖四角墩銅馬等。這些馬均為銅製,造型各異,共同特征是體形高大,軀體強健,眼、鼻、鬃、筋等被突出表現,許多特征符合《相馬經》的記載,可能是供相馬用的範模。有的銅奔馬,還被今人用來作為某種標誌,如甘肅武威雷台銅奔馬,就被用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