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繪畫在遼墓中多有發現,如庫侖一號遼墓的引馬圖和侍吏出行圖,北三家一號遼墓的引馬圖,克旗二八地一號遼墓中的契丹草原放牧圖等。
金代張?作有《文姬歸漢圖》。文姬歸漢是中國繪畫的一個傳統題材。這幅《文姬歸漢圖》,前段畫一肩扛圍月旗的武士騎馬引路,一匹小馬駒緊隨其後;稍後為戴韶冠、著胡服、騎駿馬的蔡文姬,身後有胡漢官員各一人,胡官麵容愁苦,作勒馬躑躅狀;再後有侍從、武士跟隨;最後一人駕鷹攜犬,快馬追從。全畫表現人物和馬匹等,所用筆法簡練而有變化,真切生動地表現了文姬歸漢長途行旅的氣氛。該畫現藏吉林博物館。
宋代畫家李公麟作有《五馬圖》。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山人,安徽人,是宋代人物畫的傑出代表。他不僅能畫人物鞍馬、神仙佛道,也能畫山水花鳥;既注重臨摹,又強調寫生,且敢於獨創。在畫法上,他以“白描”著稱,並把白描發展成獨立的繪畫創作形式。李公麟畫馬,“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變)其態”。《五馬圖》就是他寫生創作的一幅名畫。畫麵上每匹馬各有奚官一人牽引,人馬均是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馬匹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都清晰地表現出來。此圖今藏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
元人趙孟?和任仁發也是畫馬的名家。前者有《秋郊飲馬圖》,後者有《二馬圖》。趙孟?,字子昂,以書畫著名,是元初影響最大的畫家。他主張“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他的書畫作品題材豐富,其中鞍馬人物多用工整著色方法。《秋郊飲馬圖》是他的鞍馬人物題材的代表作。畫麵表現了江南初秋策馬放牧的情景,溪岸樹木,清淡深遠。馬的造型既生動,又很嚴謹。任仁發,字子明,號月山道人,鬆江人,繪畫擅長人物、花鳥,尤精於畫馬。《二馬圖》畫有一肥一瘦兩匹馬。右邊是一肥馬,花斑橙白兩色;左邊是一瘦馬,棕色。《二馬圖》在馬的形象塑造上,繼承並發展了韓?、李公麟的傳統,用筆勁健有力,筆無虛下。肥馬的健壯欲奔和瘦馬的疲憊不堪,都表現得很生動。任仁發之子任賢才,亦能畫,英國劍橋陳泰康(音譯)藏有一《奔馬圖》,據學者們考證,即為任賢才所作。另一子任賢佐,作有《人馬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一《三駿圖》,表現貢馬的情景,係元代作品,卷尾題為九峰道人作。據學者們考證,九峰道人即任賢佐。
唐至元代,是中國馬畫的高峰。明清時期,仍有一些畫馬名家出現,如明代的陳宣、詹儼、陸琰、韓秀實、蕭琛、張穆之、朱孟淵等,清代的了峻、尹少泉、王基、王致誠、王錫祉、沈昂、李美、郭世玉、潘瓊以及西洋人朗士寧等,但多未能超過前代。至現代,徐悲鴻的出現,才又把馬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徐悲鴻,1895年(農曆甲午年,馬年)出生於江蘇宜興,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畫家。善畫人物、花鳥、山水,無不傑出,尤以畫馬而飲譽海內外。在一般人的眼裏,徐悲鴻與馬是連在一起的,以至於有些人說起徐悲鴻就想到他畫的馬,說起畫馬就想到徐悲鴻。徐悲鴻曾經留學歐洲,在國外研究了八年繪畫。在留學期間,他常入馬苑相活馬,經常去跑馬場寫生,觀察馬的形態、習性和神采,甚至還親自解剖馬匹,以了解馬的整個造型。他在畫《飲馬圖》時,甚至要求自己把馬喝水呼吸時表現在肚皮上的收縮和膨脹的一些細微變化表現出來。他也有一句類似韓?的名言:“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故畫馬必須以馬為師”,“真馬較我畫之馬更可師法”。徐悲鴻的主要畫馬作品有《企馬圖》、《駿馬圖》、《懸崖勒馬圖》、《騎士圖》、《八駿圖》、《馳騁圖》、《飲馬圖》、《九方皋》、《群馬》、《秦瓊賣馬》等。這些作品,極盡馬的各種形態,表現駿馬的馴良、敏捷、堅毅、飛揚、雄偉,頗能傳駿馬之神,給人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感覺;有時作者還以馬自喻,馬的神態實際上就是畫家自己心思意念的流露。徐悲鴻畫馬,與古人的工筆畫不同,他是以一枝粗豪的大筆,表現馬的骨骼精神,有一種破空而出的磅礴之勢,“一洗萬古凡馬空”,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的繪畫作品,既有國畫的神韻,又有西洋畫的精神,中西結合,融會貫通,深受海內外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