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全民節日。其中除夕又是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天。除夕之夜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即迎財神。人們吃罷餃子(又稱“扁食”,有些地方還稱做“財神爺給的元寶”),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送財神的,其實是叫買印製粗糙財神爺像的小販。這種活計是一些貧寒子弟,特別是窮孩子的臨時生意。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爺來嘍!”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客氣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幾個銅子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的人家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一個除夕之夜,有時可接十餘張。這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到了初二,還要祭財神。即把除夕接來的財神像紙馬,集體祭祀一番,然後焚化。祭品多用活鯉魚和羊肉,取“魚”、“羊”之合乃為“鮮”意,以表示新財神降臨,今年發新財。年飯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特別是這一天廣安門外財神廟開廟,屆時人山人海,趨者蟻集,香火繁盛。廟中有許多紙製元寶,買幾個元寶帶回,說是向財神爺“借”到了元寶,今年準會大發利市。廟旁的一些元寶攤子,有的隻做一天生意,即可維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為“借”寶者不惜重價,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紙做成馱聚寶盆的金馬駒者,價格奇昂,但決不愁賣不出去,迷信“金馬馱聚四方財”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二十五)門 神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曆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諸神中是很突出的。說起門神的來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祀門和掛桃人習俗。
古代先民們由最初的“巢居”、 “穴居”,逐漸進化到了“屋居”——學會了建造茅蓬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風避雨,防止野獸和敵人的侵襲,還能存放食物財產,使人類得以生息安居。於是人們十分感激門戶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門的風俗,其用意與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門神的產生還與古人鬼魂崇拜有關。殷周尚鬼,人們將許多壞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對此充滿恐懼心理。房門的出現,雖可防範敵害闖入,但古人還覺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個能降鬼伏妖的神明,來替自家“站崗放哨”,人們必須造出一個“門神”來,保護自家性命和財產。《白毛女》中喜兒唱的“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正是這種心理的寫照。
最初的門神是兩個“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懸於門上。他們其實是兩位神將的化身:神茶和鬱壘。傳說他二人是奉黃帝之命把守“鬼門”的,發現害人的惡鬼,沒說的,馬上捆起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於是妖鬼們望風披靡。人們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樣,春節時掛於門上,使惡鬼不得進人,保護闔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較麻煩,逐漸簡化為用桃板一左一右釘在門上,上麵畫二神圖像或幹脆寫上二位大名或畫些符咒,此即桃符,開後世楹聯(對聯)之先河。
繼捉鬼喂虎的神茶、鬱壘之後,又出現了一位專門斬鬼吃鬼的門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鍾馗。以後又出現以曆史上的著名武將為崇拜對象的門神。武將門神雖也是神,但與神茶鬱壘、鍾馗等相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兒。
唐代以後,出現的最著名的武將門神,當首推秦瓊、尉遲恭。秦瓊、尉遲恭為唐初著名武將,幫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開國元勳。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曆代神仙通鑒》都記載了其中緣由: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為打下天下,殺了很多的人。他即位後,每逢生病就夢見許多惡鬼在寢室門外拋磚弄瓦,大呼小叫,一直搞得36宮、72院夜無寧靜。太宗非常害怕,就讓大將秦瓊和尉遲恭為他守在寢室門口,當夜果然安然無恙。整夜守門時間久了,兩人難以承受,於是,唐太宗就讓畫師畫了兩個人的形象掛在宮門左右,此後,邪祟再也不來作怪了。於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
二門神像通常是貼在臨街大門上,威猛雄赳,堪可鎮伏鬼魅。除秦、尉遲以外,武將門神尚有趙雲、馬超、薛仁貴、蓋蘇文、孫臏、龐涓、黃三太、楊香武、燃燈道人、趙公明、馬武、姚期、蕭何、韓信,乃至哼哈二將等。北方還有以孟良、焦讚為門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氣,曾落草當過強盜,故不堪登大雅之堂。這二位隻好纖尊降貴,在牛棚、馬圈等處充當守衛——對付那些連畜生都不放過的小偷小摸。
以後,隻有驅鬼鎮妖一種功能的門將神,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於是以又出現了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後者寄托了人們祈望升官發財、福壽延年的願望和心態。
文官門神以賜福天官居多,大都貼於院內堂屋門上,以別於街上驅鬼鎮邪的武士門神,並含有迎福進財之意。
文官門神大都與升官發財有關,而祈福門神卻與多子多福、福壽延年掛鉤。二者有時也配雙對,如天官(或狀元)門神,常與送子娘娘匹配。此外,還有喜神、和合二仙、劉海、招財童子等。
祈福門神上常常添畫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諧音,以借雙關之意。如爵、鹿、蝠、喜、馬、寶、瓶、鞍等,寓“爵祿福喜,馬報平安”。
如此,門神已成為具有驅邪魔、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成為民間諸神中最受群眾歡迎的俗神之一,至今興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