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7
三十 、漳浦錦江樓
漳浦縣深土鄉錦江村的錦江樓堪稱福建圓樓一絕。它由3座同心圓的環形土樓組成,內環樓高3層,中環一層,外環也是一層,隻是層高比中環矮得多。遠遠望去,內高外低、中軸對稱、環環相套,猶如戒備森嚴、防衛嚴實的土堡炮樓。內環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中環建於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外環的建造年代就更遲。顯然這內高外低、三環相疊的奇特布局形式是逐漸擴建而形成的。三圈環樓目前居住林姓100多人。
內環樓直徑23.7米,共12個開間,設一個大門出入,在門廳一側設一個樓梯上下。內環所圍的內院直徑隻有8.9米,內院用條石及塊石鋪地,院中心是一口方形水井。圓樓底層為廚房,2層為臥室,3層作倉庫。其一二層的環周除門廳外分成11個小房間,內牆全部為承重的夯土牆,一二層為內通廊式。與一般圓樓不同的是其三層不設隔牆,形成完全通敞的環形大空間。一二層聯係每個房間的內通廓不同於一般圓樓的懸挑式,通廊由12根簷柱直接落地支撐,而頂層兩坡屋頂是由穿鬥木構架承托.內柱直接立在環形的內承重牆上。中環直徑40.5米,共行26個開間,隻有一個大門,此大門與內環的大門正對。單層的中環高約7米,屋頂是一圈坡向內院的環形單坡頂。各戶都向內院開門,門上又設一圈環形的披簷。外環直徑58.5米,簷口高3米多,由37個開間圍成一個開口的圓環,開門寬約20米,正對中環、內環的大門。外環較為低矮,每個開間都向內開門,有部分房間同時向外開門。
錦江樓的特色不僅在於它的布局與造型.還在於它堅實牢靠的防衛係統。三環套疊形成三道防線。內環與中環的外圍土牆尤其結實。內環底層為花崗岩條石牆,厚達1.2米;二層為夯土牆,厚O.9米;第三層也是夯土牆,厚O.7米。底層外牆不開窗,環周留有供射擊用的槍眼,二層以上也隻開小窗,框窗及豎棱都用條石,形成窄小的窗洞,可往下射擊,又便於投放引爆火器。中環外牆厚O.95米,其單坡環形屋頂的外圈沒有出簷,而是做1米高的夯土女兒牆,女兒牆內是1.3
米寬的紅地磚鋪砌地,環形屋頂跑道周長約120餘米,在女兒牆上部隔不遠就開一個槍眼。內環與中環門廳開間的屋頂上各突出一間嘹望樓,俗稱“燕子尾”。內環、中環的外牆也非山區一般的夯土牆,而是用三合土夯築,內摻糯米漿、紅糖水,因此極其結實、牢固。這種土牆無需巨大的屋頂出簷遮蓋,隻是做成女兒牆形式,甚至不用石材壓頂,曆經兩百年的風雨侵蝕仍然完好無損。內環、中環惟一的大門頂上設有水槽,能有效地抵禦火攻。樓內有水、有糧,便於固守。一有敵情,外環的住戶即進入中環守衛。出於防衛上的考慮,後建的外環樓較為低矮,為的是不遮擋中環屋頂射擊的視線。
錦江樓地處閩南沿海,清朝時這裏海盜猖獗。據說該樓建成後曾遭到數十次海盜、土匪的侵擾,沒有一次被攻破。正是這一係列的防衛設施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從而使它完好地保留至今,成為福建圓樓中特殊形式的代表。
三十一 、永定振成樓
振成樓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是內部空間配置最精彩的內通廊式圓樓。係民國初年眾議院議員林遜之所建,始建於1912年,曆時5年建成。現樓內居住林姓6戶40多人。
圓樓由內外兩個環樓組成。外環樓四層,環周按八卦方位,用磚牆將木構圓樓分隔成8段,樓中對稱地布置4部樓梯。走馬廊通過隔牆的門洞連通,磚隔牆起到了隔火的作用。後樓有兩段曾被人放火燒毀,由於隔火牆的作用,其餘6段仍完好保存。走馬廊的木地板上還加鋪一層地磚,也起到了防火作用。第三四層走馬廊的欄杆做成“美人靠”,人們可以依欄而坐,這在客家樓中是不多見的。內環樓由兩層的環樓與中軸線上高大的祖堂大廳圍合而成,樓房底層用作書房、賬房、客廳,二層為臥房,設兩部樓梯上下。內天井全部用大塊花崗石板鋪地。祖堂為方形平麵、攢尖屋頂,正麵4根立柱采用西洋古典柱式,柱間設瓶式欄杆,這種中西合璧的做法也是客家土樓中少有的。內環樓二層的回廊采用精致的鑄鐵欄杆,其花飾中心是百合,四周環繞蘭花、翠竹、菊花和梅花,意春夏秋冬百年好合。這種鐵花欄杆在客家土樓中絕無僅有,據說當時是在上海製造加工,然後用船運到廈門,再從廈門雇人[挑到永定湖坑,可見工程之浩大。
內外環樓之間用4組走廊連接j將環樓間的庭院分隔成8個天井:圓樓大門入口門廳前的天井與兩側敞廊形成的空間司,作為進入祖堂內院前的過渡,增加了層次,也起到烘托祖堂氣氛的作用;後廳前的小天井與兩邊的敞廊構成更有私密性的內部活動空間;圓樓兩個側門正對的是方形天井,天井中心設水井,供日常洗刷、飲用,充滿生活氣息;底層廚房前麵隔出的4個弧形天井,內置洗衣石台、擺設花木盆栽,形成親切宜人的居住環境。振成樓內院空間變化之豐富,在客家圓樓中首屈一指。
在外環樓兩側還有兩段弧形的小樓,形如烏紗帽的兩翼,自成合院,作為書房使用,二樓也可住人。
振成樓的大門朝南偏東20度,大門兩邊石刻楹聯曰:“振綱立紀,成德達材”,樓內又一副對聯曰:“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這既注釋了樓名的含義,又表明了樓內居民的人生觀與行為準則。
三十二、 南昌八大山人故居
八大山人故居,即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姓朱名耷,生於明代天啟六年,原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寧王朱權的九世孫,19歲明亡後,於順治五年(公元1649年)剃發為僧,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返南昌為道士,建“青雲圃”。後改“青雲譜”,一直沿用至今。
“青雲譜”雖名為道觀,實則為一處民居,之所以稱為道觀,隻不過是主人借以避難之所,逃避清政府的迫害。道教建築與民居相比本不甚遠,況且青雲譜的世俗性大大超過了宗教的內容。青雲譜一方麵與明末清初的江西民居形態類似,反映了普遍的傳統建築觀念,一方麵又由於其主人的特殊之處而具有濃鬱的人文意識,把傳統建築觀演繹到一個相當高的境界,令人留連忘返,駐足而歎。
俗話說“三分匠,七分主人”,青雲譜的藝術成就與八大山人的藝術修養是分不開的。八大山人一生顛沛流離,殘酷現實使他心狀大變,“性孤介,穎異絕倫”,瘋醉時皆可為畫。其山水花鳥畫成就極高,是清初寫意派的代表。他的花鳥畫意境清奇幽冷,形象誇張奇特,不似之似,貴在神似;後期的山水畫雖景物皆平常,但結構奇巧,構圖新穎,境界幽曠,離合奇縱。作為寫意畫派的大師,八大山人的藝術情趣也深深地滲透進青雲譜的每一處,讓人感到大師風範,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