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8
三十五 、流坑民居
流坑村於五代南唐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開始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全村大都姓董,少數為何姓和曾姓。董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並認唐代宰相董晉為先祖。據祖譜記載,董晉六世孫董清然在唐末戰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宜黃,其曾孫董合於昇元年間進至流坑定居,為流坑之開基祖。依仗著辛勤經營和良好的自然條件,流坑董氏家族在宋代成為科甲連中、仕宦眾盛的巨大家族。
現留下宋代古跡是矗立在村子西南角為紀念南宋狀元董德元而建造的狀元樓,這座樓經幾次重修,依舊保存了宋代的柱礎和風貌。還有為紀念北宋時董洙、董汀、董儀、董師德、董師道兄弟叔侄五人同科進士的“五桂坊”。今天我們見到的流坑村,是在宋、元和明前期的基礎上,經過明代中葉董燧規劃整治而成。
董燧的規劃整治,一是在村西挖掘長湖,取名為龍湖,將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從東向西引入湖中,再將湖水與流經村子的恩江相貫通,這就使全村為水所包圍,形成山環水抱的佳境。二是將村中密如蛛網的街巷加以規劃整治,從東到西開辟7條寬巷,從南到北設置一條寬巷,橫七豎一的布局與水道相一致,其餘小道小巷則穿插其間。這種如同棋盤形的格局,井然有序,適應地勢地形。族人也按照房派支係分區居住,如同唐宋時代的裏坊規製。各房派宗祠與各房派族眾結合在一起,像是眾星供月。全族大宗祠則建於村子的左前方,其他宮觀廟宇均建於村莊的外圍,以符合古禮的要求。整個流坑村,每條寬巷的頭尾均有巷門望樓。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多處門樓守望,猶如一座小小的城池。三是在董燧經營下,建造了1 8棟聯為一體的住宅,在經曆了四百多年風霜雨雪之後,至今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隻有2棟。住宅是典型的明代風格,廳堂照壁鑲嵌著精工燒製的麒麟、風凰、花卉、瓜果等式樣之方磚,當來自天井的陽光照射到牆壁上,立即反射出明麗的光芒,使昏暗的大廳頓時亮堂起來。
流坑的建築群中,有一大批富商營建的宅居,由於封建等級製度的限製,他們建造的規模和裝飾受到一定約束,但他們還是想盡辦法,越軌過線,使這些宅院建得富麗堂皇,如董學文的宅第,董士純的祠堂(文德公祠),都極為壯觀,為我們留下了一批明清時期江南富商的住宅和祠堂標本。
明清時期,村中近百座大小祠堂,數十座大小書院,加上玉皇閣、魁星閣、三宮殿等神社建築,以及狀元樓、五桂坊、翰林樓、步蟾坊等近三十座紀念、表功性樓坊,都是按照那個時代的製度、規格、要求修造,使古村落洋溢著一種濃鬱的宗族和文化氣氛。流坑民居建築的形狀和結構與江南民居相近,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宅第采用木架結構,一般為兩層,上層貯物,下層住人。廳堂居於中央,臥房分置左右。明代宅居大門多在右側,而清代民居大門移至中間。建築的門楣、屋簷多有雕刻和彩繪。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礎、枋頭、雀替、甚至擋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飾,其花鳥蟲魚、人物山水、傳奇故事、神魔鬼怪,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流坑村在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以前屬吉州,此後一直歸屬撫州管轄,但村落位於恩江上遊,屬贛江水係,因此與吉州地區仍有不可分割的聯係。所以其文化既有吉州的傳統,又受撫州的熏陶,吉撫二州的古代文化在流坑有集中的體現。近一千年來,流坑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經商之富、建築之全、藝術之美、家族之大、延續之久,在吉撫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三十六 、贛南客家圍屋
在贛南與閩、粵三省交界的地區,有一種帶有防禦性質的“圍屋”民居。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當地人稱之為“土圍子”或“圍子”、“水圍”。圍屋最早的建造年代為明代晚期。贛南圍屋主要分布在“三南” (龍南、定南、全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以龍南縣的最具代表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龍南圍屋在形式種類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積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裏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龍南關西圍屋建於清嘉慶末年,道光七年完成,圍屋規模龐大,占地8000平方米,平麵近於方形,長邊93米,短邊83米,四角設堡。每層圍屋共79間,共有3層,圍屋中間套有14個天井的豪華大宅,布局嚴謹,序列分明,空間院落組織豐富。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較零散,多用生土夯築牆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一上采用河卵石壘砌牆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兒牆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安遠縣圍屋主要分布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餘座。信豐縣圍屋多存見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係,過去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裏南部鄉鎮多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麵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