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13(1 / 3)

前 言 9

三十八 、曲阜孔府

孔府位於曲阜東華門大街,因孔子嫡孫受宋仁宗賜封“衍聖公”,這個封號世代承襲,直到民國止,共延續了31代,曆時近千年,所以孔府又稱衍聖公府,它是我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座封建貴族官衙宅居合一之府第。孔府始建於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詔令衍聖公設置官司署,特命在闕裏故宅以東重建府第,以後孔府經多次擴建重修,成為前堂後寢的龐大建築群。1994年孔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大門麵臨東華門大街,西行30米就到孔廟東麵的毓粹門。孔府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高懸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傳說是出自大奸臣嚴嵩手筆,當年為了攀附孔家的威望,嚴嵩還把孫女兒嫁給第64代衍聖公。孔府大門兩旁的柱子上有一幅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上聯的“富”字寶蓋頭沒有“、”,表示富貴無頭;下聯的“章” 字之“早”則是“十”字過頭,使“日”成了“田”。 表示文章通天。對聯外表歌頌得體、對仗妥帖,而書法用筆又暗藏玄機,由此可見漢字的功妙。

孔府的建築布局橫向分三路:中路、東學與西學。縱向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是家族對外活動部分,如衙門辦事、會客、讀書的用房;後部是生活起居部分,如居室、花廳、書房及相應的輔助建築。孔府采用傳統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路是孔府的主中軸,大門後依次為二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垂花門、前堂樓、後堂樓,最後是花園。進入孔府大門,條石鋪道。院內東西各有廂房,西廂的齎奏廳當年住有官職六品的齎奏官,平時相當於知縣七品上下的官府,就來此等候,由齎奏官向內稟報;而東房則為門房,專供孔府行政及投遞公文的差役使用。穿過齎奏廳和東房第一進扁狹長的庭院,便是孔府的二門,門為三間,五檁懸山屋頂,僅明間設門,門上高懸“聖人之門”豎匾,為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土李東陽手書。二門前院左右各有旁門一座。平常二門關閉,人們隻走旁門,以示莊嚴。二門內的大堂前庭呈縱長方形,是孔府最主要的庭院,庭院當中的儀門為一座獨立木門,四麵臨空,因其門楣懸掛明世宗親頒“恩賜重光”之匾額,故此門稱為“重光門”。此門建於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采用四柱三間三樓的垂花門形式,門上前後挑枋各飾有四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重光門是專門迎接聖旨、皇帝的,平時不開。每當孔家生兒子時,也會打開這道門並放13響禮炮。當年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誕生時,母親難產,於是孔家趕緊把恩賜重光門打開,結果門一開孩子便呱呱墜地,令人稱奇。因為有這傳奇之說,所以每當重光門打開時,總有許多老婆婆牽著媳婦趕來,正3圈反3圈地繞著,希望沾上聖人家的福氣,平安順產生個大胖兒子。大堂前庭兩側的東西廂房,是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設立的六廳。東廂三廳為:知印廳,掌管印信和簽押公文;典籍廳,掌管曆代帝王賜書、跡及典章製度,管理訓練讚禮生;管勾廳,掌管孔府租銀、租食,籌辦祭品,其下設“管勾衙門”,負責催糧收款。西廂三廳為:掌書廳,負責處理來往文牘;司樂廳,掌管祭孔樂舞,保管樂器舞具,訓練舞生;百戶廳,又稱“林廟守衛司百戶”,設“百戶衙門”管理為孔府服勞役的奴戶,如豬戶、牛戶、屠戶等。由大堂和東西六廳圍合的前庭較為寬廣,是為舉行重大儀式設置的,庭院內植有古柏和花木,氣氛隆重而有生氣。

孔府大堂是五開間九檁懸山屋頂的建築,為衍聖公處理公務、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是整個孔府權力的象征和宗法統治的中心。大堂後還有二堂、三堂,在大堂和二堂之間連以通廊,形成工字型平麵,這是衍聖公會見官員、處理日常族內事務的用房,通廊裏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算是孔府請訪客等候衍聖公接見的候客地方。現大堂內擺放著曆代皇帝頒贈、由金瓜、朝天鐙等各式兵器構成的正一品爵位的儀仗,以及諸多思準項目牌。

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室內正中掛著“詩書禮樂”的大匾,兩旁立著幾塊石碑。其中白話碑、慈禧太後手書“壽”字碑、“九桃圖”、“鬆鶴圖”等,是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衍聖公孔令貽及其母、其妻專程赴京為慈禧祝壽時賞給的。三堂又稱退廳,是衍聖公處理公文的地方,三堂的門前矗立著一塊太湖假山石,寓意“開門見山”,各級官員來跟衍聖公講事情,請開門見山,別拐彎抹角。據記載,孔氏族人和佃戶、仆役犯法,孔府可自行審訊、行刑、斷結,這些都是在三堂裏進行。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亦稱內宅院。內宅門是孔府區分內外至為重要的一個門,按風水說法,內宅門是總氣口,至關重要,因此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清朝皇帝特賜呼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持武器立於門前,有不遵令擅人者“格殺勿論”。內宅門采用三間五檁懸山建築,也是明間中柱間設門,門內簷柱間為屏門,人繞屏門而行,屏門北麵繪有獬豸,《晉書·輿服誌》曰“神羊,能觸邪佞”,衍聖公繪此照壁以警人為官清廉公正,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宅門的西院牆上嵌有一石流水槽,專供宅內用水,挑夫們將挑來的水倒進去,水便流進內宅的水缸,內宅的仆役再進行配送。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係,在內宅門旁專設兩種傳事的差役,一種叫差弁,一種叫內傳事,都有十幾人,輪番在門旁耳房內值班,隨時向外和向內傳話。

前上房是內宅的客廳,孔府主人在這裏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也是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場所,為七間七架懸山建築。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著四個帶鼻的石鼓,是當年府內戲班唱戲時紮棚的腳石。客廳室內敞亮,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筆寫的“壽”字。東側間,陳列著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聖旨原件,還有色彩鮮豔、花紋古樸的明代“景泰藍”。梢間的桌上擺設一大套滿漢餐具,共計404件,器皿上分別雕有鹿、鴨、魚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多達190道。長期以來,孔府形成了一種精細獨特的菜肴——孔府菜。西側間為孔子76代孫——衍單公孔令貽簽閱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寶,書架上還陳列著儒家經書和孔氏家譜。前上房院的東西兩側各有5間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禮器的內庫房和管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