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的破解:從形聲到會意(2 / 2)

現在看來,何氏視“詩”為會意字完全是可取的。但限於時代(尚未見甲骨文)和成見(言誌說),他對“”的解釋又入了老套。相對而言,倒是王安石《字說》提出了石破天驚的大膽看法:

詩為寺人之言。

王氏《字說》全用會意法釋漢字,自不免有附會之說,如“波者,水之皮”,“以竹鞭馬為篤”等等,後人多有指摘。參看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2頁。因而“詩為寺人之言”的合理推測也曆來遭到冷落或譏諷,參看錢鍾書:《談藝錄》(修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第37頁。始終未能登上正統詩學的大雅之堂。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王氏當年用來支撐他的空前假說的證據惟有《詩經》中的“寺人孟子”一例,這也難怪曆來強調“孤證不立”的傳統小學不能接受此種膽壯有餘而求證不足的“異端邪說”。就這樣,兩三千年的說詩者在“言誌”說上雷同一響,“詩”與“誌”也就如影隨形,永不分離了。

“寺”之所以假借為“誌”,不僅因為二者古音相同,而且也由於二字字形相近,其上半部分皆為“”。這種形與音的雙重關聯自然使此二字字義亦相通。“詩”之訓誌,蓋亦由此而起。《廣雅·釋詁》雲:

詩,意誌也。

王念孫《疏證》:“各本皆作:詩,誌意也。案:詩誌聲相近,故諸書皆訓詩為誌,無訓為意者。《詩序》雲: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賈子《道德說篇》雲:詩者,此之誌者也。《詩譜正義》引《春秋說題辭》雲: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恬淡為心,思慮為誌。詩之為言誌也。《書大傳》注雲:“詩,言之誌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五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77頁。這些眾口一詞的說法雖流行極廣,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釋“詩”的本來意義,隻不過表明了“詩”與“誌”作為一對意義相關的詞常常可以相互換用的現象。

從“詩”、“誌”通用的觀點出發,先秦古書慣用的“引詩”現象也可得到合理的說明。古人在論說事理時常要援引古昔的具有權威性的話,而引用時又往往稱之為“詩”,但從所引文辭的形式上看,有時很難說是真正的詩。如《墨子·兼愛下》:“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墨子·非攻中》:“詩曰:‘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墨子·非命中》:“在於商夏之詩書曰:‘命者,暴王作之。’”《戰國策·秦策四·頃襄王二十年》:“詩雲:‘大武遠宅不涉。’”《戰國策·秦策五·謂秦王》:“詩雲:‘行百裏者半於九十。’”這些典籍中所引之“詩”,有的像成語,有的像謠諺。其中“王道蕩蕩”四句出自《尚書·洪範》;“大武遠宅不涉”句出自《逸周書·大武》。孫詒讓據此斷言“古《詩》、《書》亦多互稱”孫詒讓:《墨子閑詁》卷四,諸子集成本。。上引諸“詩”,除第一例有韻外,其他均為散文,顯然不是詩。牛鴻恩先生據章太炎《文始》“識亦作誌,又孳乳為詩,誌也”等見解,認為《戰國策》和《墨子》的作者均把“詩”作“誌”字來使用。又旁證以《左傳》、《國語》常常出現“誌曰”的情況,可知“誌”就是記事記言的古書之泛稱。牛鴻恩:《〈戰國策〉等書“詩雲”臆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根據前文中已申說的“誌”為“寺”之同音假借的現象,可知“誌曰”其實就是“寺曰”,“寺曰”的內容即寺之言,這不正是所謂“詩”的造字本義嗎?

什麼是“寺”呢?“寺之言”為什麼慣稱“王道”,而且具有相當高的權威性,成為後人最常援引的“最高指示”一類的東西呢?“寺之言”又為什麼首倡“君子”與“小人”之別,這些在《詩》、《書》中被當做人格和道德典範的“君子”與“寺”有什麼關係?“詩”即為“寺之言”,孟子為何會說出“王者之跡熄而詩亡”這樣令後人莫名其妙的話呢?與“王道”或“王者之跡”密切相關的“寺之言”(詩)為什麼會受到儒家(特別是孔子)的特殊關注和極度推崇,卻在道家先哲們那裏受到相對冷落呢?

以上這一係列的相關問題都是本章中所要探討的對象,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詩”概念的破解。為此,首先必須拋開的一個成見就是在中國文化中流行了數千載而不衰的“詩言誌”之陳詞,它以“熟知非真知”(黑格爾語)的形式遮蔽了我們求解“詩”概念本相的眼界,從《尚書·堯典》直到朱自清先生的《詩言誌辨》,乃至今日的種種詩學理論,形成了一個跳不出去的怪圈,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為之耗費心思和筆墨,卻總也難以掙脫陳陳相因的“言誌”說的枷鎖束縛。現在,我們既已認定“言誌”為“言寺”的假借,那麼剩下的一切疑問都將歸結到“寺”字的破譯,或者說取決於我們對漢語中“寺”概念的透徹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