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寫孩子的汶川地震詩歌(2 / 3)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氣也不願讓你心傷,

我會牢牢記住你微笑的模樣,

來世還要依偎你溫暖的胸膛。

如此著墨,也就讓人更覺其悲。這般可愛的孩子過早地告別了人間、告別了親人,又怎能不讓人悲痛萬分呢?佚名(有的詩歌合集裏署名“晴雪照梅”)的《媽媽,我走了你就看花》,全詩共六節,每節都以“媽媽,/我告訴你一句話:/我走了你就看花”領起下文。詩中,以“看那花兒多漂亮”,“看那花兒多鮮亮”,“看那花兒多茁壯”,“看那花兒多芬芳”,“看那大地上百花齊放”分別比喻“我的臉龐”,“我的眼睛”,“我的軀體”,“我愛你的心”,“活著的我”,比喻貼切生動,最後勸慰媽媽“千萬,千萬不要把我牽掛,/我要你的容顏和花兒一樣,我的好媽媽”,這樣,也就將幸存的媽媽真切的悲情,以及媽媽與罹難孩子之間聖潔的親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佚名的《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以媽媽與罹難孩子的對話寫,雖然不是通篇從對麵寫來,但後半部分寫孩子的話則屬於從對麵寫來:“媽媽/別擔憂/天堂的路有些擠/有很多同學朋友/我們說/不哭/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沒有我的日子/你把愛給活著的孩子吧//媽媽/你別哭/淚光照亮不了/我們的路/讓我們自己/慢慢地走/媽媽/我會記住你和爸爸的模樣/記住我們的約定/來生一起走”,也同樣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此外,還有不少題為《媽媽,別哭》、《媽媽,不哭》的詩,以及佚名的《媽媽,不哭,我去了天堂》、《天堂》等,也都是以對麵寫來,內容也大同小異。

在寫孩子的汶川地震詩歌中,寫震區抗震救災小英雄的詩也數不勝數,這是因為在汶川大地震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災的英雄少年兒童。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開展“抗震救災英雄少年”評選表彰活動,並於2008年6月27日下發了表彰決定,對評選出來的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馬小鳳等30名“抗震救災優秀少年”予以表彰。受表彰的小英雄僅是抗震救災小英雄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的事跡感人肺腑,更令詩人和“草根詩人”們詩興大發,詩如泉湧。

寫抗震救災小英雄的詩,大都著眼於小英雄的沉著鎮定、臨危不懼、堅強勇敢、勇於救人。著名詩人黃葵的組詩《汶川來信》中的《傷口》,寫年僅九歲在瓦礫中救了兩個小同學的抗震救災小英雄林浩,圍繞其頭上的傷口下筆,“我看他更像一株帶疤的樅樹/他正拚死抓住腳下搖晃的山脊”,“傷口很精神的表述/讓我看到了南國的樅樹果//嫩綠地洋溢自己的春天”,讚美其沉著鎮定、臨危不懼、堅強勇敢、勇於救人的精神,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如果說,黃葵的詩讚美的主要是勇於救人的小英雄,那麼,則有不少詩讚美的是那些雖未能救人卻自我表現沉著鎮定、臨危不懼、堅強勇敢的抗震小英雄。這方麵的同題佳作不少。比如:寫在廢墟下讀書的女孩的同題佳作有著名詩人譚旭東的《廢墟裏讀書的孩子》、洪燭的《廢墟下讀書的女孩》與十鼓的《廢墟下讀書的女孩》等,其共同點在於讚美在廢墟下打著手電筒看書的女孩鄧清清,讚美這位抗震優秀少年沉著鎮定、堅強勇敢的精神,但這幾首同題之作在寫法上又有別,筆墨重心也不一。譚旭東的詩,以第二人稱寫,主要突出廢墟下沒有陽光、沒有夥伴,而“好在你有書/書裏有陽光/幫助你驅走了黑暗//書是你的夥伴/伴隨你走出了孤獨”,“書裏有你的勇氣/幫助你驅走了死神/書裏有你的力量/伴隨你走出艱難”。洪燭的詩,以“我”對女孩的傾訴寫,突出“我多希望你讀的書/是我寫的啊”,“如果我不會寫書,我多希望/變成一本書,捧在你手上”,“我多希望和你/把彼此的位置交換一下/誰叫我是大男人你是小女孩的呀/隻是我不敢相信自己/在地獄的邊緣,能夠像你一樣平靜/平靜地讀一本怎麼也讀不完的書/那是誰寫的書啊,如此神奇/使你從中讀到了/別人(也包括我)對你的希望/並且相信:此時此刻,有許多人/陪伴著你/共同成為這本書的讀者”。十鼓的詩,以第一人稱寫,主要突出“要光明,臉孔可以劃破流血/可是書不能丟,這是我的人間”,“手電筒不能丟/不能受到傷害,這是我呼喚的月亮/是我新生的路燈”,“讀書,一直讀到我的北京/讀到,和那麼多人站在一起崇高”。如此,這幾首同題之作便達到了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之境界。又如:寫獲救後向救他的軍人敬禮致意的三歲小英雄郎錚的同題佳作有著名詩人桂興華的《幸存的小手向紅星致敬》、梁平的《廢墟上的敬禮》、譚仲池的《敬禮以生命的名義》與西北龍的《一個孩子的敬禮》等,這些詩吟詠的是同一對象,表現的也都是小英雄的堅強,但在寫法與筆墨重心等方麵又明顯有別,毋庸贅述。

寫抗震救災小英雄的詩,也有一些則是表現了小英雄的童心和堅強之外的另一麵。這方麵的代表作當為著名詩人商澤軍的《別忘了冰淇淋》與黃亞洲的《一個換藥時會哭的小英雄》。前者寫幾位消防戰士發現了一個被埋在廢墟裏三天的孩子,安慰孩子說在叔叔把他扒出來後一定買他喜歡吃的冰淇淋,在成功地將這個孩子救出來送往醫院的途中,“這個孩子/突然睜大了眼睛,他說/叔叔,你說話可要算數呀/別忘了冰淇淋”,詩的用語極為經濟,卻寫足了這個孩子的童心,令人感動,不僅使“這些抬著擔架的戰士們/一起哭了/哭得很痛心”,也令讀者心酸不已。後者是寫抗震救災小英雄陳浩的。這位勇敢救同學的年僅12歲的小英雄,“換藥時他會哭,這可不是一般的疼痛/淚水從他的眼眶裏往外衝鋒/——肺部挫傷,腰椎挫傷/多處骨折。他與一堵大牆抗擊了一秒鍾”,“讓我們記住,一個普通的換藥時會哭的孩子/是這個時代的最真實的英雄/他的那截短短的具有爆發力的手臂、可能/就是全人類都想攀登的珠穆朗瑪主峰”,這就在表現抗震小英雄臨危不懼、勇於救人的同時展現了作為孩子的脆弱的另一麵,具有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