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對此次抗震救災中出現的感人情景,汶川地震詩歌中的舊體詩詞幾乎都有反映。這裏,我們不妨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來加以說明。先引用葉含勇《千首抗震詩,慷慨抒大愛》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已過,遠在汶川出遊的妻子仍然生死未卜,身在首都的丈夫連發900餘條短信,均杳無回音。當北京電視台播放出這位丈夫苦苦待妻撕心裂肺的音畫後,詩人古蘭在地鐵途中寫下一首《虞美人》,家常口語間寄寓了普通患難夫妻死也要讓陰鬼主婚做媒再續親緣的悲愴情懷──
虞美人·今生來世
黃金援救三天過
針秒穿腸破
京畿短信發千回
不喚巴山蜀水燕歸來
錦衾空疊妝台在
瓦礫朱顏改
平生對酌少交杯
來世夫妻重做鬼為媒
再來看其他感人的作品:
汶川地震後,網上有一照片,畫麵為“一男人將妻子的遺體捆綁於背上,欲騎摩托車送之於安身之所”,舉世莫不動容。為此,著名作家陳建功寫下歌行體的《背妻行》加以反映。新詩中寫此感人之事的佳作有吳忠芳的《背著你,就像當初嫁給我那樣》與蔣來寶的《背起愛人去遠行——獻給我汶川的兄弟》等。陳建功的《背妻行》與這些新詩的相同之處在於情真意切,動人心弦,但由於陳建功的詩用的是舊體詩的形式,因而,語言更凝練,其詩語也頗具特色:“或踐平生諾,帶汝浪天涯。東嶽迎朝日,西天逐落霞。或與青春憶?羌酒共品咂。滔滔岷江水,悠悠妹應答。此景何堪憶,思之如刀剮。惟求茅舍裏,油鹽醬醋茶。……地老天不死,有妻就有家。”
2008年5月19日上午,中國作家抗震救災十七人采訪團從北京出發奔赴災區,采訪團團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臨行前即興賦詩《壯行》,言作家多次奔赴國難采訪寫作,不顧自身安危,這次又慷慨赴汶川災區:“屢赴國難豈顧身,樂做慷慨悲歌人。遙向西川抬淚眼,壯行曲中出京門。”詩中,用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典,悲壯而不悲觀,突出“樂做慷慨悲歌人”的“樂做”二字,令人感動。
汶川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踴躍捐款支援災區,連乞丐也加入了捐款者的行列,張自勤的詩《愛心乞丐》便對“布衣髒舊發如蓬”的乞丐的捐款之愛心予以讚美“口袋掏空無吝色,誰人見後不推崇”。
為了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廣大黨員響應中組部的號召踴躍交納特殊黨費,對此,謝巍琦的詩《人世真情此最多》(三首之三)“抗震救災衝在前,特殊黨費踴躍捐。中流砥柱真本色,鐵臂高擎一片天”作了很好的反映,並由此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汶川地震將山村房舍夷為平地,各地及時向災區捐贈帳篷,幫助災民渡過難關,於是,詩人有感而發。例如:梁東的《帳篷綠洲》,由此發出慨歎“世上何來新綠洲?嵐光盡掃古今愁。門庭共對關山月,心誌同依風雨舟”,並讚頌“橫流滄海中興業,頭頸高昂多事秋”。
汶川地震造成了眾多的堰塞湖,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必須及時排除堰塞湖險情,著名詩人劉章的詩《排險堰塞湖》便寫堰塞湖生成,排除其險情“強震生成堰塞湖,導疏排險下功夫”,讚美新時代的“大禹”精神“中華大禹知多少,再造江山新畫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汶川地震詩歌中的舊體詩詞,單篇作品往往從一個或者幾個側麵來反映汶川地震,讚頌抗震救災的英雄,謳歌抗震精神等,那麼國務委員馬凱的《抗震組詩》則多角度多方位地寫汶川地震及抗震救災情況。此組詩由十首詩組成,從汶川地震來臨及造成的災難寫起,“大地抖,腥風虐;川改道,山崩裂。泥流石瀑從天瀉,廣廈頓失煙灰滅”;寫到黨中央下令抗震救災,“八方四麵群英彙,萬馬千軍搶入川”,“十萬大軍強挺進,飛石箭雨若等閑”;寫到降國旗哀悼地震中的罹難者;寫到堰塞湖險情出現,並被化險為夷;寫到東西南北伸出援手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寫到重建家園,“殘垣斷壁興廣廈,田頭地角搶種糧。飛橋又架通天路,信手共織錦繡鄉。篷帳學堂燈一盞,鳳凰涅槃鑄輝煌”;直至寫由此而得出的對人生的獨自的感悟“失去方覺生寶貴,幸存當會懂知恩。虛名浮利原無謂,博愛親情乃至珍。應信平凡出偉大,從來烈火鑄真金。來時去也何牽累,奉獻無私自在身”。這組詩反映了抗震救災的主要進程,對讀者了解抗震救災的進程極有幫助。魏良琰的《西江月·汶川大地震》詞十七首也幾乎反映了抗震救災全過程,也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