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象組合多樣化
汶川地震詩歌意象組合呈現出多樣化,大凡詩歌美學著作所歸納的意象組合方式,如並列式意象、交替式意象、疊映式意象、輻射式意象等,在不同的詩歌乃至在同一首詩歌中都有所運用,從而體現出絢麗多姿的意象美,給讀者以美感。
三、縱橫自如的時空美
詩歌,在時空上是不受限製的,借助想象、聯想,詩人可以瞬間幾千年,縱橫幾萬裏,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陸機在《文賦》中所言“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汶川地震詩歌中的不少作品便具有這種縱橫自如的時空美:
(一)打破時間界限
詩歌中的時間並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時間,而是藝術時間,因而,詩歌中的時間可縱橫自如,不受限製。無論作者是否知道此理論,也無論是否有意而為之,汶川地震詩歌中確有一些作品能打破時間界限,具有縱橫自如的時間美。在這些作品中,時間可以從汶川地震發生時一下子回到32年前的唐山地震時,又可以一下子去往美好的未來,甚至很遠的年代。例如:楊建華的組詩《寫給汶川5·12地震的悼詩》的第一首詩《三分鍾以至更長》中的詩行,“三分鍾就是三萬萬年的燈火/我們把三萬萬年的燈火抱上祖國的手心/一步一步走永不回頭”,由眼前的“三分鍾”想到“三萬萬年”去了,便打破了時間界限,成為藝術時間。
(二)打破空間界限
與詩歌中的時間並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時間一樣,詩歌中的空間也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空間,而是藝術空間,因而,詩歌中的空間也可縱橫自如,不受限製。汶川地震詩歌中的不少佳作,善於打破時空界限,一下子“縱橫幾萬裏”,從汶川地震的發生地,可以一下子到達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甚至可以一下子到達天堂——沒有地震餘震的天堂!這方麵的詩歌比打破時間界限的作品更多,在汶川地震詩歌中可謂俯拾即是。例如:著名詩人章德益的《獻給子弟兵》二首之二《背起傷員背起老人……》,時而想象子弟兵“背起帳篷背起食品/背起藥品在汶川走/在北川走在映秀走/在中國的傷口裏走在中國的淚腺裏走/在中國的神經叢中走在中國的/血脈裏走”,時而想象“子弟兵的身影就是中國的鄉土/子弟兵的雙腳就是中國的道路/子弟兵的血脈就是中國的/大川子弟兵的肩膀就是/中國的山河”,想象奇特,打破了空間界限,將子弟兵在災區四處奔波救人的情景活現於讀者麵前,且將全國各地對汶川災區的救援巧妙而含蓄地反映了出來,如此著墨,令人擊節讚賞不已。
(三)打破時空界限
在汶川地震詩歌中,還有一些作品不僅打破了時間界限,而且打破了空間界限,真正達到了縱橫自如的時空美。詩人紅線女的《舉國的雨》中的詩行“那麼多的骨頭哢嚓斷裂/扯碎十三億國人的心/那麼多的生命突然成灰/紮進我們紅腫的雙眼/那麼大的雨像失血的嘴唇/落在汶川、北川、青川/落進李冰的都江堰/落進張衡的地動儀/落進那些血肉模糊的軀體”,其中,“李冰的都江堰”與“張衡的地動儀”本身就是時空交織的。詩人重慶子衣的《汶川別哭,中國別哭》也打破了時空界限,將眼前的汶川地震與多少年來國內的自然災害聯係起來“多少年來,黃河決堤、長江泛濫/麗江地震、唐山地震/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從來沒有說出半個不字”,表達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從不低頭的英雄氣概,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四、動人心魄的崇高美
(一)表達人的偉大的痛苦
崇高美感在西方視為“悲劇的美感”,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便曾說過這樣的話“悲劇是人的偉大的痛苦,或者是偉大人物的滅亡”。汶川地震詩歌有相當數量的詩歌便展現了這種“人的偉大的痛苦,或者是偉大人物的滅亡”的崇高美。汶川大地震,驚天動地,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慘重,令人震驚,是人類的大災難,也是“人的偉大的痛苦”。汶川地震詩歌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表達了這種大痛苦。詩人黃勁鬆的《中國,不倒》,通過一係列的大大小小的意象的有機組合,將大地震造成的“人的偉大的痛苦”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地底隆隆的雷聲像邪惡的指令
瘋狂地感染地脈的神經
山倒了下來壓在了共和國的心上
高樓倒了下來壓在了嬌豔的花蕾上
雨傾了下來大地如感冒般地咳嗽震顫
河流失去源頭山峰失去骨骼
道路失去雙腿牧牛失去家園
母親失去孩子
中國,吐出了一口濃濃的鮮血
這類詩在汶川地震詩歌中不勝枚舉。
(二)反映偉大人物的滅亡
汶川地震詩歌不僅表達“人的偉大的痛苦”,也反映“偉大人物的滅亡”。這主要體現在寫那些為抗震救災而獻身的英雄們的詩歌中。翟營文的組詩《警察,廢墟上你的名字挺立著》中的《給王剛》,歌頌抗震救災中為救他人而獻出了年輕寶貴生命的英雄王剛,“你的生命如高高的青山如/青山上碧綠的野草如春天的風/不屈不撓地吹拂/你去了頭上是盛開的晚霞/你離去的這一天正是你42歲的生日/你的身軀倒下了而挺立起來的/是共和國警察的名字/是堅強和希望”,並在這“偉大人物的滅亡”中展現了詩歌的崇高美。蔣書餘的組詩《讓人敬仰的姿勢》中的第一首詩《讓人敬仰的姿勢——獻給抗震救災中犧牲的所有老師們》,通過對“第一種姿勢——迎”、“第二種姿勢——搶(爭分奪秒)”、“第三種姿勢——護”、“第四種姿勢——定”、“第五種姿勢——飛”這五種讓人敬仰的姿勢的描繪,歌頌了那些在地震來臨時將死亡留給自己、將生存的希望留給學生的令人敬佩的老師們,展示了英雄教師的崇高精神,並於這一群“偉大人物的滅亡”中展現了詩歌的崇高美,動人心魄。其他的寫在抗震救災中獻身的教師、母親、軍人等個體和群體的詩歌也都展現了這種詩歌的崇高美,同樣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