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儀狄、少康造酒談起(1 / 2)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釀酒術的國家之一。酒的出現無疑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標誌。但古往今來,各民族造酒的方式千差萬別,各具特色;曆代統治者對酒的態度也不同,有時禁酒,有時明禁暗弛,有時則身體力行,倡導飲酒。因此,在曆史的長河中,酒文化猶如一個色彩斑斕的萬花筒,隨著不同的時代、地域和民族的差別,不斷展現更換著畫麵。

酒在我國何時開始釀造?釀酒術的發明者是誰呢?

相傳禹時,有一個叫儀狄的女人用糧食造出了一種醇美的飲料——酒,她把它獻給了大禹。大禹飲後逐漸有了癮,有一段時間連朝政大事都懶得去管了。後來,大禹意識到這樣下去會誤事的,就有意疏遠儀狄,再也不飲酒了。他還告誡他的臣民們不要飲酒,並且預言:“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這個傳說故事告訴我們,最早發明釀酒術的是大禹時一個叫儀狄的女人。

另一個傳說少康是始做酒者。少康就是杜康(《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他是夏朝第五代王相的兒子。少康從小就幫著外公放羊。一天,少康上山放羊時突遇大雨,他急著要把羊趕回去,匆忙中把盛在竹筒裏的秫米飯忘在了一棵樹上。等到雨過天晴,他再次來到這個山上放羊時,發現以前遺落在這裏的秫米飯已經變得氣味芬芳誘人了,他嚐了一下竹筒裏的飯汁,覺得甜美可口。這一意外的發現,使少康認識到了米飯發酵的作用。後來,他便有意識地釀製這種能醉人的甜酒。

這兩則傳說在後世廣為流傳,故《世本》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少康(杜康)始造酒的傳說成了約定俗成的定論,而儀狄始作酒醪之說逐漸受到了冷落,杜康成了我國人民心目中的酒神。

傳說如此,實際情況又如何呢?由於迄今為止我們尚未發現夏朝或夏朝以前的文字,隻有借助於考古發掘出的實物來推斷了。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武安縣磁山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的窖穴中,發現了大量的粟類糧食堆積物和動物骸骨。據考證,其年代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糧食堆積物。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中發掘出若幹小型陶製容器,據推測可能是用來飲酒的。又在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原始陶器,這些都是專門用來釀酒和飲酒的器皿。

按照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酒的出現應當是在人類形成定居,農業生產有所發展以後的事。隻有農業發展了,人們才有可能大量儲存糧食。由於某種客觀原因使糧食得到自然發酵,才有可能產生最初的酒。磁山文化遺存中有大量的糧食堆積物這一事實,似乎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在七千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我國已經有了發明釀酒術的可能。從龍山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釀酒飲酒器皿這一事實上,可以知道,早在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了釀酒術。

由此可見,我國釀酒史的濫觴比傳說中的儀狄、少康造酒至少要早一千年。

新石器時代交通的閉塞及氏族部落之間的稀少聯係,使釀酒術從發明到推廣普及之間有一個很長的時期。釀酒術的發明也不可能僅限於一時一地一人,而是在許多農業部落裏先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