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統一,農業的持續發展,為釀酒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唐代釀酒業也和前代一樣,分為官釀和私釀兩種。唐初至開元天寶年間,酒禁雖有但較鬆弛。當時除各州縣官釀外,民間也多釀酒。兩稅法推行後,自唐代宗廣德二年(764)開始,“定天下酤戶以月收稅。”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又明確規定:“天下置肆(酒店)以酤者,鬥錢百五十,免其徭役。”其後百餘年,基本上沿此法對酒戶征收酒稅。自此後,酤戶(釀酒賣酒之家)以此為職業,除了按規定交納酒稅外,不再承擔其他的負擔,這為釀酒術的不斷提高和各類名酒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從唐代文獻資料看,唐代各階層人們均喜歡飲酒。各種類型的酒宴名目繁多,如“瓊林宴”、“避暑會”、“暖寒會”等等。尤其是到了豐年,飲酒之事更為普及,“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顧況《聽山鷓鴣》詩)唐代文武百官在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皆有追遊宴樂之舉。這是受到當權者鼓勵的:唐玄宗天寶十載下敕:“百官等曹務無事之後,任追遊宴樂”,唐德宗貞元四年曾下敕規定在每個節日(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自宰相以下常參官至諸道奏事官各賜錢五百貫至一百貫不等。並在每個節前五日發放,“永為定製”。這樣更加刺激了人們飲酒。
隨著詩歌的繁榮普及,酒令(雅令、詩令、繞口令等)以其特有的形式出現在唐代的各類酒宴上,使唐代酒文化顯示出不同於前代的特色,於是像皇甫鬆《醉鄉日月》這樣專門記載有關飲酒軼事的書籍出現了。縱觀唐代飲酒狀況,最為後人稱道的是“飲中八仙”中的李白和張旭。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是這樣描述的: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舊唐書·李白傳》描寫道“(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李白、張旭等人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解放,向往一種飄然如仙的審美境界,這正是他們酣飲的寄托所在。
關於隋唐時的酒,李肇在《唐國史補》卷下記載了唐長慶以前的十四種名酒:
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北之乾和蒲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謂庵摩勒、毗梨勒、嗬梨勒。
根據隋唐有關文獻的記載,還有玉薤、曲米春、老春、鬆醪春、梨花春、竹葉酒、桂花醑、宜春酒、拋青春、玄化醇、桑落酒、五雲漿、鬱金香、乳酒、凝露漿、五酘酒、菖蒲酒、醽醁酒、菊花酒、屠蘇酒、郫筒酒、石榴酒、酴醾酒、武陵崔家酒、新豐酒、魯酒、黃醅酒和女酒等。其中有些酒如桑落酒、屠蘇酒、菖蒲酒、菊花酒等是前代已經有的,唐代的酒有這樣幾種:
若下:又稱若下酒、若下春,產地為唐代湖州的長城縣(今浙江省吳興縣北)。因長城縣古屬烏程,所以《唐國史補》說“烏程之若下。”烏程縣早在秦代即設置,相傳因善釀的烏、程二姓居住此地,故得烏程之名。若下酒可能在唐代以前就有,到了唐代後又稱為若下春。若下春的醇美得之於水,《初學記》載:“長城若下有酒有名。溪南曰上若,北曰下若,並有村。村人取若下水以釀酒,醇美勝雲陽。”雲陽是漢代美酒洪梁酒的別稱。若下春的醇美超過它,可見此酒確非一般的水酒。
土窟春:產地為唐代鄭州的滎陽(今河南滎陽)。《唐國史補》卷下:“鄭人以滎水釀酒,近邑與遠郊美數倍。”唐代滎水中經滎陽,土窟春當是此地人用滎陽城附近的滎水釀製而成的美酒。
石凍春:據《唐國史補》所載“富平之石凍春”,可知此酒的產地為唐代京兆府的富平縣(今陝西省富平縣附近)。唐代鄭穀《贈富平李宰》詩中有“易得連宵醉,千缸石凍春”句,即說這種美酒。
梨花春:唐代杭州所產的一種美酒,是以江南梨花盛開時酒熟而得名的。白居易《杭州春望》詩有“青旗沽酒趁梨花”句,原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
老春:產地為唐代宣州的宣城縣(今安徽宣城附近)。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有“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句。據此可知,此酒數宣城縣的一個姓紀的老者釀製的最負盛名。
鬆醪春:唐代一種加鬆膏釀製的名酒,產地為湘潭、長沙一帶。此酒在唐代文獻中多有記載。戎昱《送張秀才之長沙》:“君向長沙去,長沙仆舊諳……鬆醪能醉客,慎勿滯湘潭。”裴□傳奇《鄭德璘》中有這樣的文字:“貞元中,湘潭尉鄭德璘家居長沙、有親表居江夏,每歲一往焉……德璘好酒,長挈鬆醪春,過江夏,遇叟,無不飲之。”另外從該文“昔日江頭菱芡人,蒙君數飲鬆醪春。活君家室以為報,珍重長沙鄭德璘。”一詩中可以看出鬆醪春的珍貴。
麴米春:產地為唐代夔州雲安縣(今四川省雲陽縣附近)。杜甫在《撥悶》詩中讚此酒說:“聞道雲安麴米春,才傾一盞便醺人。”據北宋蘇軾在《天門冬酒熟》詩中“天門冬熟新年喜,麴米春香並舍聞”的描述,可知麴米春是一種冬季釀熟的醇香醺人的美酒。
富水:又名富水春,產地為唐代郢州富水縣(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唐國史補》:“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若下”即“若下春”,那麼很可能“富水”亦同“若下”,省去一個“春”字,富水應為富水春的簡稱,同若下春一樣,都是以產地而得名的。
郎官清、阿婆清:據《唐國史補》,這兩種酒的產地均為唐代京城長安的蝦蟆陵。從名稱上可知這兩種酒都屬於清酒。清酒原是指清潔的陳酒,古代祭祀時所用,《詩·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牲,享於祖考”,即說此。後指清醇的酒為清酒。郎官清何以得名尚待考證,但是直到宋代仍有這種名酒,黃庭堅《病來十日不舉酒》詩有:“承君折送袁家紫,令我興發郎官清”句。關於阿婆清,唐代竇鞏《送元稹西歸》詩有:“二月曲江連舊宅,阿婆情熟牡丹開”句,“阿婆情熟”應是“阿婆清熟”之筆誤。如此推斷符合事實,此酒當是在牡丹盛開時釀熟加工而成的清酒。
三勒漿:由波斯傳入的一種甜酒。釀此酒的庵摩勒、毗梨勒、嗬梨勒是三種植物的果實。這三種植物在唐代內地已有較普遍的種植,民間已能釀製這種異國情調的酒。唐代韓鄂在《四時纂要》中記載了此酒的釀製方法:“嗬黎勒、毗黎勒、庵摩勒,以上並合核用,各三大兩。搗如麻豆大,不用細。以白蜜一鬥,新汲水三鬥,熟調,投幹淨五鬥甕中,即下三勒末,攪和勻,數重紙密封。三四日開,更攪。以幹淨帛拭去汗,候發(酒化發酵)定,即止。但密封。此月(指陰曆八月)一日合,滿三十日即成。味至甘美,飲之醉人。消食、下氣。須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矣。”
武陵崔家酒:唐代朗州武陵城(今湖南省常德市附近)裏崔家酒店釀製的美酒。張白在《贈酒店崔氏》詩中對此酒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武陵城裏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南遊道士飲一鬥,臥向白雲深洞口。”
五雲漿:唐朝至五代時的一種名貴的有濃鬱香味的酒。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詩有“醞成十日酒,味敵五雲漿”句提到此酒。此酒到五代時,成為宮廷裏常飲的名酒之一。花蕊夫人《宮詞》雲:“酒庫新修近水傍,潑醅初熟五雲漿。殿前供禦頻宣索,追入花間一陣香。”
桂花醑:唐代一種用桂花和米、曲釀成的美酒。蘇鶚《杜陽雜編》下:“上每賜禦饌湯物,其酒有凝露漿、桂花醑。”可見這種禦賜美酒是很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