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飲酒習俗中,各民族的酒宴和勸酒方式往往各有特色,呈現著絢麗多彩的風俗畫麵。
女真族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先秦時稱肅慎,隋唐時稱靺鞨,五代以後稱女真,明代後期才改稱滿族。女真族多用糜穀釀酒,每到酒釀熟後,部落裏的貴賤老幼便圍坐而飲,唱歌跳舞。騎射是女真族酒宴上的一項重要活動,“女真舊風,凡酒食會聚,以騎射為樂。”(《金史·阿離補傳》)女真族騎射的特點是射柳,據《金史·禮誌》載,射柳活動一般在端午、中元和重陽節拜天後的酒宴中進行。射柳時,將欲射的柳枝剝去一段皮,“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射柳後,又回到酒宴上飲酒。女真族這一習俗盛行多年而不衰,直到滿族入關後,還能尋到射柳的影子。《帝京歲時紀勝》說:“帝京午節,極勝遊覽。或南頂城隍廟遊回,或午後家宴畢,仍修射柳故事……陳蔬肴,酌餘酒,喧呼於夕陽芳樹之下,竟日忘歸。”
清代滿族人盛行宴飲。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酒宴上滿族人勸酒方式很有特色。滿族人舉行大宴會時,主人家的男女都來到酒宴前更迭起舞。一人唱歌,眾人都唱“空齊”二字和之。每次宴客時,客人坐在南炕上,主人先敬煙,然後獻奶茶,再把酒斟在酒杯裏,用盤子托著獻客。如果客人年齡比主人大,主人應當長跪在客前,以一隻手獻酒,直到客人飲後才起身;如果客人比主人年齡稍大一點,主人跪獻酒時,客人也跪著接酒並飲酒,飲後,客人歸座,主人才起身;如果客人年齡比主人小,主人則站著給客人斟酒獻酒,客人跪著飲酒,飲後起身歸座。席上的客人相互敬酒時,也以年齡大小而確定跪、立、坐等不同的敬酒飲酒的禮節。飲至半酣,主人家的婦女都要來到酒宴前敬酒,敬酒時以大碗滿斟,她們跪在客人前奉勸,直到客人飲完了酒才起身。婦女們敬酒往往不止一次,客人們大多被勸得酩酊大醉。所以酒量小的客人,一般都在婦女們出來敬酒前,便忙著告辭。
女真族(滿族)曾兩次入主中原,受到中原地區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自建立金國和入主中原後,元旦宴飲、上元節張燈飲宴和重陽節登高飲酒的習俗也在女真族盛行起來了。清代關外的滿族人還有在春草初生之季“耍青”野宴的習俗,這與漢族的“踏青”是相同的,《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篇卷一是這樣描寫的:“四五月,青草初生,載酒牽羊,飲宴於江邊林下,號曰‘耍青’。”
蒙古族以乳品肉類為主食。所飲的酒主要是奶酒,這是用牛馬乳所造的酒,味酸,飲多亦醉人,自古以來,蒙古諸部皆飲奶酒。另一種酒是用羊胎和高粱造的三投酒(波爾打拉酥),酒勁比奶酒大。
蒙古族人飲酒,客人豪飲大醉主人就十分高興,以為客人與自己一條心。這一習俗反映了蒙古人豪爽好客的特點。蒙古位於塞北之地,原無曆法,“向以鳥獸孕乳而別四時”。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前,並無固定的年節飲酒習俗,忽必烈自立為帝又建元朝後,標誌著蒙古王朝終於棄舊俗,取漢法。漢族的曆法及歲時習俗也逐漸被蒙古人所采用。蒙古族人後來形成的歲時節日飲酒日有正月宴飲;五月五日休息宴飲,男女此日登山打獵;七月十三日祭“鄂博”,各家舉行宴會;八月十五中秋節宴會飲酒等。
蒙古人的宴會多在蒙古包內進行。凡是賓客到門時,主人便出來牽馬接客。客人進門後,就忙著獻乳茶、乳酒、乳餅等,並以烹羊留食。就是素不相識者登門,也必以酒食招待,居住數日也決沒有辭客之舉。如果貴人官長到門,則必屠羊待客,殺羊前,先牽羊給客人過目,然後再殺。吃羊前,先割羊的頭尾肉獻佛,然後再獻給客人。這時,附近的父老聞訊後都攜帶酒肉來敬客,並唱歌送酒以慶貴客光臨帶來吉祥。
藏族人喜歡飲酒,也多舉行大小宴會。據文獻所記,藏族中富者每月可舉行二三次,貧窮的一個月中也能舉行一次。酒宴上,男女相間而坐,唱歌飲青稞酒,你唱我答,並相互敬酒,直飲到天黑而散。酒宴散後,餘興未盡的青年男女攜手出門,邊走邊唱邊笑謔,很有風趣。
藏族的宴會中以代達賴喇嘛理事的噶倫卜宴會為盛。這類宴會逢歲時節令而舉行。宴會多設在家中,天熱時也在柳林中,宴會中有一鋪多層褥子的主座,噶倫卜自坐,前設方案,擺著各種食饌,主座的兩側也鋪長坐褥,前設矮幾,這是不同等級的喇嘛的席麵。宴會開始後,有美麗的婦女十餘人,戴珠帽,著節日盛裝,在席前歌舞以侑酒。另外還有十多個十歲左右的兒童,披著五色錦衣,戴著白布圈帽,腰係錦帶,足係小鈴,手執斧鉞,與伴奏的鼓聲相配合,踏著鼓點而舞。舞後進食行酒,再舞再行酒,既熱鬧又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