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是中國曆代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飲酒活動透射著中華民族的性格、情趣和精神寄托。透過飲酒習俗,我們可以發掘出一些民族心理的積澱,這些民族心理的積澱是中國酒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三杯酒與“三”的特殊含義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三”有特殊的理解。古代中國人認為“三”是最圓滿的。《史記·律書》說:“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自漢代始,三出闕成為帝王威儀的象征,例如唐代大明宮的含元殿前樹三出闕;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前的三出闕遺址,至今曆曆可辨。在民間諺語中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和“三人成虎”的說法;再如禮俗中的三鞠躬,發誓中的三擊掌等做法。為什麼“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這樣特殊的位置呢?這裏麵包蘊著中華民族的哲學內涵。在遠古時,我們的祖先最早隻有“一”和“二”這兩個數,“三”的概念是經過長期的認識和思辨才產生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統一的事物可分成對立的雙方,對立的雙方產生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了千差萬別的東西(萬物)。儒家學派也重視三,《論語》講:“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等,都十分強調這個“三”。其實這個“三”並不單單是數量上的“三”,而是一種思辨的優選法。如果“一”是一種方案,“二”是另一種方案,究竟選擇哪種方案好呢?按“一生二,二生三”或“三省”、“三思”的邏輯,就是既不采納“一”方案,也不采納“二”方案,而是取兩個方案之長,棄兩個方案之短,創造第三方案,這第三方案比起前兩個方案來,是最圓滿的。
在我國各族的飲酒習俗中,多有“敬三杯酒”、“罰三杯”的勸酒方式。這個“三”就含有最圓滿的意思。《堅瓠集》說:“然罰飲之數,多限以三。吳諺謂:‘客來遲,罰三鍾。’未始無本。韓安國作幾賦不成,罰三升;蘭亭之會,王子敬詩不成,罰三觥。景龍文館記禦詩序雲:‘人題四韻,後者罰三杯。’又,郝隆不能詩,罰依金穀酒數。”金穀酒數是三鬥(酒具)酒。褚人獲在書中引了許多資料,說明自古以來罰酒限以“三”的習俗。罰酒如此,敬酒也是如此,“三杯美酒敬親人”之舉曆代皆沿襲不變。酒席之上,酒三巡後再自由飲酒之風,不但漢族如此,少數民族也大多這樣,《酒歌集》說:侗族酒宴上,“主人指定座中年輕的親屬持壺(俗稱‘酒司令’),負責斟酒、勸酒、罰酒。第一杯從左邊轉起,喝完了;第二杯再從右邊轉來,稱為‘左發右順’,第三杯才是自飲。這酒筵開場的三杯酒,在座者不分賓主、不管酒量大小,一律人人幹杯。”
由此可見,敬酒用“三”,說明敬酒者的情已很圓滿了,勸三巡酒也是這個意思;而罰三杯酒,也是由“圓滿”之意引申而成的“極限”之意,被罰者飲了三杯酒,說明他已完全認錯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意識,在其流傳演變過程中,也逐漸地滲透到飲酒習俗裏,在潛移默化中被人們所接受。
勸酒之習與民族心理
我國飲酒習俗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勸酒。酒宴上的歌以送酒之習以及名目繁多的酒令等,都是直接和間接勸酒的手段。主勸客酒,客敬主人酒,客人互相勸酒,以及罰酒、賭酒和鬥酒等,直到皆酩酊大醉才結束。“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韋莊《菩薩蠻·勸酒》)不一醉方休客人就等於不領主人的深情,反之,似乎主人不想法把客人灌醉,也不夠意思。於是乎,“厭厭夜飲,不醉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