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國經濟進入重要的轉型期和調整期。隨著市場經濟體製日臻完善,市場機製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經濟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低水平過剩,“入世”又進一步提高了國際競爭的參與度,這一切都將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企業微觀經營、居民消費行為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十五”我國將進入一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階段,榆林能源化學工業要積極適應這種調整,加快由資源供給型發展模式向市場導向型和需求拉動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的發展觀,發揮比較優勢,扶持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走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
3.榆林麵臨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榆林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組合配置條件好,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發展能源化工產業條件得天獨厚,而且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完全有條件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首選承接地和投資熱點,實現率先突破,後來居上。西部大開發將為我市能源化學工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4.榆林是國家確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1998年7月國家計委批準了《陝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充分肯定了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指出規劃中的煤、電項目和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等資源加工利用項目,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符合國家投資導向,應給予積極支持,標誌著基地建設已列入國家議事日程。陝西省委、省政府把榆林納入西部大開發“兩點兩麵”發展戰略,從政策、資金上予以傾斜。為了推動基地建設,省政府1999年2月以陝政函[1999]24號文件批準設立榆林經濟開發區,這是我省唯一以能源重化工項目建設為主體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這一切都為榆林能源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政策支持。
(四)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實施“大規模、高技術、新機製、抓轉化”戰略,建設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規模――大規模開發煤炭、天然氣資源;發展大型煤化工、天然氣化工項目;建設大型火電基地。高技術――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工藝技術,提高項目的裝備水平和產品的技術含量。新機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隻求所在,不求所有,以資源和項目引資金、換技術、聚人才,建立“你圖利、我發展、共受益”的新型開發機製。抓轉化――注重資源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資源輸出與就地轉化並舉,延長產業鏈,形成有特色、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和產品。
(五)總體思路
進一步加大資源開發力度,擴大生產規模,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抓好三個“轉化”:一是煤炭向高耗能工業產品的轉化,走煤、坑口電站、高耗能工業一體化的路子,建設大型坑口火電站、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等項目;二是煤炭、天然氣、石油向原料化工產品的轉化,發展煤製油及甲醇、醋酸等係列化工產品;三是初級產品向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建材化工、生物化工產品的轉化,注重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走資源綜合利用,高起點、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高關聯度、規模化的發展路子。在項目和產品的選擇上,一是選擇市場缺口大,瓶頸製約突出,發展前景廣闊的產品;二是選擇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三是選擇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通過大規模開發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建設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大型骨幹項目,培植和引進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