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猜疑心祛除術——從作繭自縛的泥沼中走出來(1)(3 / 3)

本來信心十足、麵色鎮定的神箭手,在聽了國王的話後,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他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這時,他的呼吸開始變得急促,拉弓的手臂也開始微微發抖,瞄了幾次也沒有把箭射出去。

最後,他終於鬆開了拉弓的手,箭射出去了,但卻釘在了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神箭手的臉色一下子變得慘白。他再次彎弓搭箭,精力卻越來越不集中,射出去的箭偏得更加離譜。

神箭完畢之後,一言不發,臉色凝重的他走到國王麵前,故作歡笑地辭別了國王,悻悻地離開了皇宮。國王在失望的同時也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這個神箭手好像並沒有傳言中所說的那麼百發百中啊,而且他今天的射箭水準確實很糟,這是什麼原因呢?”

手下向國王解釋道:“那是因為您給他定了一個賞罰規則的緣故。平日裏他射箭,不過都是一般性的練習,沒有得失權重,他保有的是一顆平常心,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射出來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充分施展他的射箭技術呢?看來,他把得失看得太重了。隻有真正地把賞罰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

如果這時又出現了一位神箭手,他也一樣優秀,一樣擁有百步穿楊的射箭神力,也同樣受到國王的邀約,那麼故事會如何發展呢?第二位神箭手,麵對國王給出的賞罰條件,他絲毫不受影響。他進宮表演隻是簡單地想滿足國王欣賞精湛射技的渴望,或者隻是機械地在服從國王的命令。他不在乎他是不是能夠拿到百萬黃金,也不在乎他是否會失去千戶封地,因為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根本無法與射到靶心的那種驕傲與快樂相比。

如果在比賽開始之前,第二位箭手主動與第一位箭手握手示好,第一位箭手的心裏容易產生嚴重的失衡,且認為第二個箭手存有不良企圖,可能是想讓他放鬆警惕,輸掉這場比賽,最後獎金被對方贏走。這種猜疑使第一位箭手態度冷漠、敵意,對對方不理不睬,甚至還會嗤鼻冷笑,嘲笑對方虛偽作秀。第一位箭手把得失看得很重,因為擔心失去,所以他失去的更多。第二位恰恰相反,他心態平和,鎮定自若,所以他贏得了掌聲與獎賞。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把得失看得很重的人容易把對手的善意看成是別有企圖,懷疑對方善意的動機,主觀地把對方打入不被相信的黑名單中。事實上,他們不友好,他們敵意,是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搶奪他目前正在全力以赴爭奪的東西,擔心他獲取的籌碼減弱或消失。把他人的善心看成是居心叵測的偽裝,是因為心胸狹隘的斤斤計較。

患得患失的人,特別在意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如名利、地位等。“熙熙攘攘為名利,時時刻刻忙算計”,結果多半會是“算來算去算自己”。患得患失的人,時刻計較的人就如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鍾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猜疑是害人又害己的不良習慣

曹操的疑心之重,是世人皆知啊!不管是他掌權之前還是掌權之後,多疑的性格一直伴隨著曹操左右,影響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於一代梟雄曹操的評價,可以這樣說:成也於疑,敗也於疑。

據說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董卓弄權,曹操一心想除掉董卓,重整漢室。誰料刺殺董卓不成,反被追殺。不得已,曹操隻能一路逃亡。逃亡途中路過呂莊,他想起了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就住在此山莊,於是曹操決定拜訪呂伯奢,在此暫歇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