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悲觀的人往往會為自己的悲觀尋找一個開脫的理由:“我的運氣不好”,“我沒有一個好爸爸”,“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久而久之,甚至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我不太精明”,“我不夠漂亮”,“我不夠好”,“誰誰都比我強”,“我這輩子可慘了”。
人隻要產生了以上這種悲觀失望的情緒,那麼他對生活、對工作就會缺乏興趣和激情,而激情又是催人奮發向上的一種動力。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沒有作為,首先要看有沒有激情。
如果一個人悲觀失望,成天無精打采,心神恍惚,雖然並沒有受到重大打擊,但就是不能進入狀態。你難得看到他眉飛色舞的樣子,更別指望他能感染旁人。他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不會做到最好。這樣的人,你能想象他冒風險,頂壓力,克服種種困難,領導一個團隊創業成功嗎?
在這個世界上,兩種不同的人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態度。悲觀的人,態度消極。樂觀的人,態度積極。麵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後的一線希望。下麵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加明晰悲觀和樂觀的意義。
一位父親欲對孿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玩具給一個孩子,又把另一個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庫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庫,卻發現那個被關在車庫裏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東西。“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事實上,人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遭遇無所謂好壞,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想。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的差別恰恰在於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上。沙漠中長途跋涉的兩個人,口渴難耐,每個人的背包裏隻剩半杯水。一個人為擁有半杯水而慶幸,而另一個人為自己隻剩半杯水而抱怨,這就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的區別。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某賑災機構捐款。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學生則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感到失望,那他就不會去掌握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樂觀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事情一旦出差錯時,他們總是盡力尋找出差錯的原因,及時補救。在他們看來,成功應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悲觀者則是一味地抱怨、責備自己為什麼會出差錯,他們把自己的成功視為一種僥幸。悲觀是成功道路上的有害細菌,它會不斷地繁殖擴散,把人的心靈籠罩在陰影之下,使人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樂觀則如同明朗天空中的陽光,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鬥誌和勇氣。
所以,做人就做樂觀的人,不要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上蒼如果對你關上了一扇門,它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掃除悲觀的情緒,快樂的心情就會慢慢走來。心中裝滿歡樂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別人喜歡的。
生活是美好的,你沒有悲觀的權利
生活是美好的,雖然也不免有一些傷心和痛苦,但這些都是生活的本色,我們要勇敢而樂觀地麵對它。大作曲家貝多芬是我們所熟悉的。他既有對和平生活向往的《田園》,又有勇往直前的《英雄》,還有向生活、困難挑戰的《命運》。他的作品正反映出了他的不幸和對生活的態度。麵對失明、失聰,他沒有退縮,沒有悲觀,生活的饋贈激發了他的自強意誌,生活的磨難化成了他作品的源泉和靈魂,音樂塑造了一個偉大、樂觀、不屈的生命。
海倫·凱勒雖然又聾又瞎,但她卻說:“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美好。”身處困境的她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真諦。樂觀賦予她生活的勇氣,使她以不屈的意誌和勃然的生機戰勝了厄運。戈壁灘上的胡楊樹活著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飛沙走石中守住了生命的鮮活,孤苦淒然中昂起了信念的不屈。正是胡楊的這種勃然生機使戈壁中的它挺拔出了撼人的大氣。大氣的人,頂天立地;大氣的人生,會像北極星一樣璀璨永恒。麵對生活,麵對困難,我們也應以樂觀的態度直視它。
有積極樂觀,當然也有消極悲觀,那些整天愁眉苦臉,看什麼都不順眼,甚至要尋死覓活的人就是如此。遇到一點困難,生活有挫折,就說命運對他們不公,就自毀自滅,甚至於墮落,這種例子已有不少。古時有尋世外桃源的,有隱居山林的,有“看破紅塵”出家的等等。而今,已無法脫離社會的這類人,就甘願沉淪,隨遇而安,不求進取。這些人是生活的弱者,是懦夫。他們不敢吃苦,貪圖安逸,總是幻想著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也隻能生活在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