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心靈排毒術——給心靈洗個澡,活出全新的自己(1)(3 / 3)

天使問:“你還要什麼?”

牧羊人回答:“什麼也不要了。”

天使說:“人們都有很多理想,你難道沒有嗎?”

牧羊人回答:“願望實現之後,我才知道,我不需要這些東西,它成了我的累贅。”

天使說:“那麼,我送你一樣無價之寶吧,就是性格。你想有什麼樣的性格?”

牧羊人說:“我已經有了這樣的性格,那就是知足。”

讀完這個小故事,你是不是也一樣明白了知足是一件無價之寶?可是我們往往不把這件寶物當寶用,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對它不屑一顧,結果我們總是被無休止的願望纏繞,搞得身與名俱滅。

知足者常樂。所謂知足,是種平和的境界。所謂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說這個人懂得取舍,也懂得放棄,更懂得適可而止。而不是說這個人安於現狀,沒有追求、沒有目標。知足常樂並非阿Q精神,它是一種自我解脫,是調整情緒,取得心理平衡的安慰良藥。擁有它,你就會變得豁達開朗,心胸寬闊,而快樂也將會常伴你的左右。

如果早上醒來,你發現自己還能夠自由呼吸,你就比在這一周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更有福氣。

如果你從未經曆過戰爭的危險、被囚禁的孤單、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饑挨餓的難受……你已經好過世上的5億人。

如果你的冰箱裏有食物,身上有足夠的衣服,有屋棲身,你已經比世界70%的人富足。

如果你的銀行戶頭有存款,包裏有現金,你已經身居世界上最富有的80%的人之列。

如果你的雙親仍然在世,沒有分居或離婚,你已屬於稀少的一群。

如果你能抬起頭,帶著微笑,內心充滿感恩,你是真的幸福——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可以這麼做,但是他們沒有。

如果你能握著一個人的手,擁抱他,或者隻是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你的確有福氣,因為你所做的已經等同於上帝才能做到的。

困境中知道尋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平衡,從而滿足自己的現狀;珍惜自己的擁有,遠離欲望的煩惱;品味人生的快樂,保持精神愉快,情緒安定,樂而忘憂。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與書為友,陶冶心靈,怡情養性

人是需要讀一些書的,尤其是在現在富了物質窮了精神的時代,許多人在精神方麵極度困乏,其實通過讀書可以把自己從物欲名利中超拔出來,塑造美好的生活觀念。

古今中外名人對讀書都有極精彩的話語,唐朝皮日休讚美讀書的好處:“惟文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英國莎士比亞談道:“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當代作家賈平凹說的更為精彩:“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強自立不畏不俗不諂。”

當然,讀書最快樂的境界莫過於進入美感境地,我們沒有功利目的,隻讀自己喜歡的書。

讀書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心遊萬仞,目極八荒,願人們在書海中遨遊,撿拾美麗的貝殼,構築自己的精神大廈。

讀對人有積極影響的好書是一生中的幸事,有可能從此你的世界觀會有很大的不同。

書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是對人生經過沉思後精心篩濾過的自我陳述,所以經常讀書是一種完成思想成熟的捷徑。

當閱讀時,你會拋開一切的煩惱,悄然地被作者帶入到一個全新的文化境界裏自由漫步。在無數個夜晚裏,你與一位長者展開了平靜深遠的交談,馳騁古今、橫跨時空與地域。

長者充滿智慧且言語坦誠,他的思想會慢慢溶入到你的心靈深處,字字叩擊著你幼稚的靈魂。潛移默化中你對世界萬物的著眼角度開始發生變化,你會用心去體會人生的真正含義,能夠快樂積極地對待生活,學會欣賞美並去創造美,你將踏著智者們的思想階梯逐步達到一定的領悟境界,認知到宇宙自然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

有人把終生不愛讀書的人比作囚徒,他們囚禁在自我和無知的牢籠裏,他們會經常地抱怨:“生活淡而無味,工作周而複始。”他們一定無法感到快樂,因為他們把自己套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程序裏,更多地關注於利益和得失,不僅對於外界的精彩無知無覺,而且忽視了生活中的點滴快樂,這種損失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