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 / 3)

高秉涵的演講引起無數老兵的共鳴,呐喊聲一浪高過一浪。

國民政府一貫堅持的與大陸之間“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當天下午,高秉涵剛回到律師事務所,就看到屋子裏擠滿了菏澤同鄉。

患過腦中風的張縣長說話已經有些含混,他顫抖著嘴唇說:“秉涵,不愧是做律師的,你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晚上一回到家,高秉涵就接到了管玉成的電話。已晉升為空軍後勤部少將參謀長的管玉成雖然不能上街請願,但卻從內心裏關心著這件事。

管玉成告訴高秉涵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說是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秘書馬英九正在起草《民眾赴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老兵們返鄉探親指日可待。

高秉涵異常振奮。

剛放下話筒,高秉涵又接到嶽父打來的電話。年過七旬的嶽父在電話裏用顫巍巍的聲音說:“秉涵,要是老兵再請願,不要忘記通知我。”

時隔8天,5月10日“母親節”這天,老兵們再次走上街頭在“國父紀念館”前發起“遙祭母親”儀式。無數老兵紛紛傳唱《母親你在何方》這首歌。老兵們在淒美的旋律中把積壓了幾十年的思鄉之情盡情地釋放出來。一時間,哭號聲如洪水般淹沒了整個街麵。

6月28日,老兵們又一次走上街頭,以“想回家,怎麼辦?”為題發起請願活動。

數萬名老兵一致要求當局盡快打開兩岸探親通道,結束因政治分裂帶來的民族悲劇,迫切希望國民黨當局不要成為製造民族分裂的罪人。

7月7日,又有大批老兵聚集在台北國民黨中央黨部樓前請願。這些老兵情緒激昂地要求與國民黨高層官員對話,強烈要求解決問題。

除了要求當局允許返鄉探親之外,老兵們還提出三項要求:一是恢複終生俸或生活補助費;二是“戰士授田證限期收購”;三是要求老兵退輔會追補曆年“三節”的慰問金。

年邁的李排長在女兒李玉純的攙扶下也來到請願現場,老先生手裏拿著當年國民黨政府頒發的“授田證”哀歎:“再不解決授田證,我都要帶著它入土了。”

高秉涵腦海裏忽然閃現出1951年他在火車站當小販時遇到李排長的情形。當年李排長談到“授田證”時的激動話語猶在耳邊:

“到那時候我就回去種地,十幾畝地,足夠我種的,我要在地裏種上麥子、玉米、高粱、黃豆和芝麻,剩個幾分再種點菜,這樣就什麼都不缺了!”

蒼狗白雲,世事變遷。耳邊回響的是當年李排長充滿憧憬的話語,眼前的李排長卻已是白發蒼蒼的耄耋之年。

一時間,高秉涵感慨萬端。

高秉涵在人群中也看到了嶽父,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嶽母的攙扶下也來參加請願。人群中更是有不少的菏澤同鄉。大家都在為回家這個共同目標而奔走呼號。

看著眼前的宏大陣容,做了15年律師的高秉涵預感到海峽兩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刻已經為時不遠。

1987年7月21日,與其父親蔣介石一樣,一直對大陸懷有濃重思鄉情結的蔣經國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撇開黨派政見,順應民意,做出6條指令:

一、戰士授田應作更清楚明白的說明;

二、退除役官兵難能可貴,猶憶橫貫公路預算不足,榮民們說沒有錢也要修好公路,餘亦說榮民如沒有飯吃,願把我的一碗飯分給榮民;

三、“政府”始終和榮民在一起,講明白,說清楚,照應做的去做;

四、作一長期的判斷與計算,盡量幫助榮民做到足衣足食才心安理得;

五、少數破壞‘政府’與榮民關係者,應以同情心處理,而非“法律”問題“六、”國防部與輔導會是整體的,應合力推動退除役官兵輔導。

這番話蔣經國是對向他彙報榮軍工作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張國英講的。講這番話的時候,蔣經國正重病纏身。透過他那憂鬱的眼神,似乎能窺視到深藏在他內心深處的那份難以言表的對大陸故土的無限思念,也可以感受到他對當年追隨蔣氏父子從大陸逃亡到台灣的老兵們的憐惜之心。

10月15日,“內政部長”吳伯雄奉蔣經國之令宣布民眾赴大陸探親實施辦法:同意“除現役軍人及公職人員外,凡大陸有三親內血親、姻或配偶的民眾”,均可於11月2日起向台灣紅十字會登記申請回大陸探親。

至此,台灣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終於解除,“政治”讓步於“鄉情”。

11月2日,台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人員登記。

那一天,高秉涵也去了。

預定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剛過淩晨時分,紅十字會門口就已經是人山人海。3時30分,紅十字會大門提前開啟,為這一天等待了幾十年的人們潮水般一擁而入。

排了一整天的隊,傍晚的時候高秉涵終於拿到了那張探親登記表。填好表,交到旅行社,三個月內“探親通行證”就可以審批下來。

1988年1月,何文德率領的第一個由14人組成的回大陸探親團剛剛出行,就傳來了蔣經國在台北士林官邸因突發心髒病病逝的消息。

正焦急等待著“探親通行證”的高秉涵,得知這個消息後感慨萬端。

曾幾何時,蔣經國先生曾在自己的日記裏寫道:離別時,雖未流淚,但悲痛之情,難以言宣。溪口為祖宗廬墓所在,今一旦拋別,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筆墨所能形容於萬一,誰為為之,孰令至之?一息尚存,誓必重回故土。

來到台灣,雖偏安一隅,局勢岌岌可危,但蔣氏父子的“人在台灣,心在大陸”的意識相當明顯。在統治政策和建設方針上,幾乎一切都以“反攻大陸”的理念鋪路,絕不容異己反對。

大陸始終是蔣氏父子深切懷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