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時同治皇帝隻有6歲,鹹豐皇帝就為他指定了肅順、端華等八位輔政大臣。為了防止八大臣獨攬朝政,他同時又交給慈安皇太後和載淳各一枚圖章,作為下達聖諭的憑證。給載淳的那枚印章就刻著“同道堂”,因為當時載淳還小,所以“同道堂”印章就一直放在慈禧手上,這時的慈禧實際已掌握大權,也為日後發動政變、垂簾聽政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於是慈禧先去拉攏慈安,以曆代奸臣專權欺負孤兒寡母為引子,又舉例曹操逼宮的故事,一來二去打動了慈安,兩宮太後首先上了一條船。然後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一起去拉攏六王爺奕訢。
實際上,雖然八大臣的矛頭是直指慈禧的,但奕訢與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是相當深的。因為八大臣是鹹豐皇帝這一脈的,一向排斥六王爺。奕訢因為與鹹豐皇帝有過奪位之爭,一直以來為了保命,都以一個閑散王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但其實他對鹹豐皇帝早就心懷不滿。因為無論文治武功,奕訢在道光皇帝的九個兒子當中都是最出色的。鹹豐五年,奕訢被革去了軍機大臣等要職,隻給他留下了恭親王這麼一個虛位,一直被放在京師當留守大臣,和核心權力相距甚遠,不能夠參與核心機密,奕訢的心裏十分不平衡。所以,慈禧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他是一定要參與進去的。
於是奕訢及時掌握住了這樣一個叩謁梓宮的機會,先去叩謁哥哥的棺材,然後再去拜見兩位皇嫂,實則三人是在承德密謀發動一場政變,主要目的就是幹掉八大臣,這場政變就是曆史上的“辛酉政變”。
北京是奕訢的天下,承德是八大臣的天下,所以當時奕訢堅持要回到北京再發動政變,這樣方能達到天時地利人和,方便自己施展拳腳。於是慈禧以皇帝太小經不起折騰為由,抄近道先回京城,而肅順護衛鹹豐靈柩走得很慢。因此,慈禧比肅順早到京城兩天。瞄準這個時機,回京後慈禧大吐苦水,當著大臣們的麵哭訴肅順,曆數他如何欺負她和小皇帝。大臣們看出了慈禧的用意,紛紛把矛頭指向了肅順。隨後兩宮皇太後降了旨、蓋了印,卸去了肅順等八大臣的頂戴花翎。肅順被立即斬首,端華和載恒在牢中自盡,其他人沒再深究。
慈禧可謂成功地邁出了得權的第一步,這為她得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明顯多虧了奕訢,按理說慈禧應該感念在心,但是後來叔嫂之間又發生了很多變故。
罷免奕訢
在政變之後,皇權就回到了兩宮皇太後和奕訢王爺的手裏,雖然在他們執政之初,有一個剛剛合作的蜜月期,但是慈禧這個人最善於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過了這個蜜月期,她就翻臉不認人了。
知識鏈接
傳說恭親王奕訢與慈禧經常爭辯,有一次奕訢開始公開跟慈禧叫板,慈禧說你什麼事兒都跟我對抗,你以為你是誰呀。奕訢回答臣是宣宗的第六個兒子,慈禧說我革了你的職,奕訢回答你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身份,慈禧立刻無言以對,可見恭親王奕訢並非等閑之輩。
垂簾之初,奕訢作為議政王事實上是忠心耿耿、事無巨細地為慈禧太後安排著、布置著,把朝廷上下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條,不過與此同時,權力也在逐步集中。這個時期主要權力都集中在議政王的手裏,也還算和諧。但是慈禧的頭腦十分冷靜,她發現這個時候朝野內外似乎眼中隻有一個議政王,隻認這個恭親王,都忽略了還有皇帝,一旦意識到這樣一種局勢,慈禧必然不會坐以待斃了,她開始警覺,準備找機會就要對付奕訢。
同治四年(1865),一個讓慈禧找碴兒的機會來了。事情緣於慈禧非常講究生活品質,愛奢侈鋪張,喜歡金銀器皿,既然已經位居皇太後,要使用好東西也無可厚非了,自然有資格擺譜。尤其是她身邊還有個安德海時常鼓動唆使她,這個安德海老是跟慈禧念叨,說皇太後應該使最好的東西,咱們現在這個碗啊、盆啊什麼的也該換換了。慈禧一聽,是這麼回事,就吩咐安德海去安排。
隻是這個事卻不是那麼好辦的,必須經過奕訢這一關,按理說這是慈禧宮裏的私事,奕訢本不該管,但是事情關乎朝廷他都要管一管,鑒於當時國庫緊張,國家正處在一個困難時期,奕訢就沒有同意這個事,讓慈禧先湊合著用。
其實慈禧當時也是非常忙的,每天政務繁多,這個事情她可能也忘了,但是禁不住安德海提醒。在奕訢那裏碰了釘子,他免不了要說道說道。當時,安德海就跟老佛爺說了,您看這事真是倒黴啊,我到六爺那要換瓷器,六爺居然不允許。這話一出,慈禧當即一個激靈,有了警覺,為什麼不給換啊?然後這個安德海就開始添枝加葉、添油加醋,汙蔑人家奕訢怎麼怎麼糟踐他了,這個話一傳就變了味,慈禧一聽氣得眼都綠了,咬牙切齒說,好你個奕訢,你怎麼著?要造反啊!
這麼一來,慈禧和奕訢之間就有了實質性的矛盾,慈禧還就此放話要調查奕訢的所作所為,然後開始鼓動慈安,指出奕訢有奪取她們姐倆權力的嫌疑,並聲稱朝野上下眼中都隻有一個六王爺,都快忘了還有皇上,更別提她們姐兒倆。慈安一聽,確實有些道理,但是並沒發現奕訢有造反的苗頭,況且有奕訢以來,朝野上下都是奕訢在處理,她樂得清閑。但是慈禧不能苟同,她是極力勸說慈安,垂簾聽政不能付諸東流,權力也實在得來不易,這麼白白拱手讓人豈不可惜,要采取措施才行。這回慈安點了點頭,慈禧就利用這個機會馬上進行暗中操作,把調查奕訢的命令發了出去。
恰恰這個時候有個鑽空子的人,這個人叫蔡壽祺,是一個十分善於鑽空子的人,要是沒有他,還不知誰能來說這個事。他看準慈禧的心態之後馬上就上了一個折子,這個折子曆數奕訢貪墨、驕盈、攬權、徇私等罪過,慈禧皇太後看了之後,把這個折子默默地留了下來,伺機而動。
知識鏈接
蔡壽祺,清道光十九年(183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四年(1865)二月以翰林院編修署日講官。因彈劾恭親王被即行革職,勒令回籍。蔡壽祺革職後,仍然逗留京師,從此潦倒,50多歲就須發皆白。著有《夢綠草堂詩鈔》。
緊接著,恭親王就接到慈禧旨意被免去了差事,賦閑在家,這回慈禧總算鬆了一口氣。可是這畢竟是她初步運用自己的權力,政治手腕還尚不成熟,她雖然革了恭親王的職,但朝野內外都是恭親王的黨羽,恭親王不會輕易罷手,這件事也不會這麼輕鬆就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