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權重死後奢華(2 / 3)

而慈禧最裏麵那件壽衣也是極為特別,其為合身而成的兩件,上衣繡滿“福”字,下衣則繡滿“壽”字,上下衣組合則是福壽的珠聯璧合,並且每個字上麵又分別縫綴了一個大的珍珠,可見慈禧的設計不光注重華美,還十分有創意。假如拿到現在,恐怕一眾頂級的時裝設計師與她相比也難以望其項背。

然而,更有特色的還要屬慈禧的蓋屍被。這床被還有一個特別拗口難記的名字,叫陀羅尼經被,這又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所謂陀羅尼經,就是一種密宗佛教的經咒,據說蓋上這種經被可以讓死者盡快得到超度,進入西方的極樂世界。

慈禧的這床經被尺寸很大,約三米見方。為明黃緞子質地,是用撚金線織成的。且經被上麵的經文也不是寫的,而是織上去的,工藝極其複雜。同時上麵織滿了圖案和文字,圖案有佛像、十二章、佛塔等,還有大小不等的漢字兩萬多個。

最惹人注目的還是這件經被上麵同樣綴滿了大珍珠,總數達到820粒,華美至極。當時就有人估算過,光是這些珍珠的價值就達白銀16萬兩。

這件經被出自江寧織造局,從同治八年(1869)開工一直到同治十年(1871)完工,耗時整整三年才將其完成。它的製作的工藝和過程被記錄在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江寧織局花本冊中。

知識鏈接

“十二章”為古代天子之服繪繡的12種圖像,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上六章;裳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稱下六章。其中日、月、星辰、山,代表的是大自然的萬事萬物,表明皇帝擁有大自然,擁有天下;華蟲則代表皇帝文采昭著;火代表光明磊落;宗彝是一種神器;那麼這個黼,實則是一種斧頭的圖案,代表皇帝能夠果敢任事,判事果斷,有明辨是非的本領。結合十二章這種圖案的內涵,可以看出隻有封建帝王才能具有這樣的地位和品質,所以十二章是非同尋常的。

棺槨貴重

無論生前還是死後,慈禧太後的穿戴和用品,皆為蓋世無雙,包括她的棺材,也是大有文章。它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用材珍貴,采用了彌足珍貴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的采伐十分困難,因為它生長在南方的深山密林裏麵,所以從采到運,都相當的不容易。據知情人說,“進去一千,出來五百”,意思就是1000個人進去采伐木材,最後隻能活著出來500人,可見采伐過程的艱難。這些采伐者在采伐木材之前,在家裏麵想必都是要和家人做好生離死別的準備的。這種用生命采伐出來的木材,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慈禧棺材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形製很獨特。這個棺材的形製被稱為“旗材”,和“漢材”是有所區別的。首先它的形狀與通常所見的平頂不同,其棺材蓋中間是隆起的,如同屋脊。棺頭還有一個葫蘆。在關外的時候,滿人時興火化,就利用到了葫蘆的用途。活著的人會在葫蘆的腰部掛上一個整雕,因為雕是很珍貴的動物,所以用此來為死者祭奠,據說把棺材和雕整個燒掉,會讓死者收集到這些珍貴的東西。

但是入關之後,無論是雕還是葫蘆,都成為一種形式,並無實際意義。不過,慈禧棺材上的這個葫蘆下麵就是她的頭部的位置,也就是說慈禧是頭北腳南。她的頭正對準葫蘆,在出殯的時候就把葫蘆向著北方即可,所以這個葫蘆有了這方麵的意義。

第三個特點,就是這口棺材是由兩層構成的,外為槨,內為棺。且在外棺之上還要一層一層地漆飾,一共漆滿七七四十九道漆,極為煩瑣。至於內棺,在棺材的四壁之上雕刻有各種各樣的經文咒語,這些咒語的作用,同樣是為了保佑慈禧的亡靈和屍體。

屢填金井

慈禧陵寢不止按照帝王的規格修建,很多細節甚至超越了帝王陵寢的標準。在慈禧的陵寢當中,這個金井也是很值得一提的——據說在陵寢的金井之中投入珍貴的寶物可以達到鎮墓的作用。

其實金井就是穴位,是棺材壓住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叫作金井,必然是因為它的作用至關重要,傳說它可以溝通陰陽,具有深不可測的力量,價值堪比黃金。

為了防止將來自己的陵墓被盜,慈禧首先想到了金井這個關鍵的地方。於是她在裏麵投放了大量的珍寶,用以鎮墓,以防不測。

慈禧生前共向她的金井中投放了6批珍寶,而且前幾次都是親自投放,這樣她才放心。在一份重要的檔案《菩陀峪金井安放賬》中有關於此事的記載:

慈禧第一次投放珍寶是在光緒五年(1879)清明節。那一年她45歲。當天,她把自己的兒子安葬在了惠陵,心情十分煩亂,於是她想起了自己的陵寢,就前往並親自向金井中投放了一批寶物:有一副金鐲子和一副綠玉佩。

第二次是光緒十二年(1886)清明節,慈禧親臨金井投寶。這一年是慈禧十分鬱悶的一年,因為16歲的光緒就要親政了,這意味著她就要把權力交付出去了,所以她再次在清明節這天親自向她的金井之中投放了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