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田辦事處(2 / 3)

1941年5月中旬,邊務處派楊天雲到和田邊務辦事處任電台台長,同去的報務員是總電台第二期無線電訓練班畢業的柯爾克孜族進步青年阿不都拉。楊天雲化名賈詩評,四川蒼溪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西路軍左支隊轉戰來新時,隻有16歲。他是紅三十軍軍長程世才的警衛員,在新兵營總支隊警衛排,一方麵擔任首長的保衛工作,一方麵學習文化、政治和駕駛汽車、裝甲車等軍事技術。

和田邊務辦事處成立於1938年冬,地址在縣城以東約2公裏的一個大果園內,麵積約200餘畝,原是英帝國主義的一個貿易機構。和田辦事處主任李文傑是新疆人,新疆軍校第二期畢業生;副主任閻永順是甘肅人,新疆軍校第三期畢業生;翻譯努爾,鄯善人,維吾爾族,政治幹部訓練班畢業;還有管理員劉彥彪、殷生祥,均為甘肅人。見到這些人之後,楊天雲不禁想起來和田前,在總教官家中,馬蘭切夫和瓦爾納科夫介紹和田邊務辦事處情況時,提醒他要提高警惕,細致觀察了解周圍的情況,多看少說,很好地配合閻永順副主任的工作,要注意李文傑和努爾的活動。

和田邊務辦事處原來沒有電台,楊天雲和阿不都拉去時帶了一部,有美國造經蘇聯改裝的收報機、蘇製的發報機和天線、德國造交流發電機,這幾種機器都是他在蘇聯學習和在總電台實習時同型號的機器,因而使用起來無任何困難。他倆積極性很高,幾天之內,就架好電台與迪化通報了,但天線架設不夠理想。辦事處又為電台專門修了房屋,改善了條件,從此拍發情報方便得多了。收到的情報,當天就可拍發到迪化邊務處;迪化有什麼指示,當天也可以收到。

和田辦事處的任務,是收集西藏和境外毗鄰地區有關中國的情報。派遣人員都由邊務處選派,經總教官或副總教官個別談話、布置任務之後,到和田辦事處。辦事處做好各項準備,選擇去目的地的道路,如以商人身份出境,要籌辦貨物,組織運輸駝隊。來人由辦事處領導,管理員護送出境。他們收集到的情報,一是以回來辦貨的名義送回,二是通過郵政寄密寫信。遇到特別重要的情報,按規定需要向邊務處總教官當麵彙報的,辦事處要及時解決交通工具和經費,不得延誤。

辦事處副主任閻永順,管理員劉彥彪、殷生祥經常護送派遣人員出境。派遣人員和護送人員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險。從和田到邊境坎坷而漫長,要經過戈壁沙漠,要攀登高山峻嶺,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還要提防野獸和歹徒的襲擊。他們成年累月地奔波,真真切切聽到了死亡的腳步,隨時隨地都會與死亡驚心動魄地猝然相遇。

派遣出境的人,有的再也沒有回來。日出日落,光陰如流,至今下落不明。如李仁傑,焉耆人,蒙古族。李仁傑臨出境時曾對楊天雲說,這次出境不知何時才能回來,要楊回迪化時,順便把他的家屬帶回老家交給他父母。楊天雲痛快答應了,並勸勉他小心謹慎、提高警惕,一定能夠回到祖國與親人團聚。李好像有什麼預感似的,隻是搖搖頭。李去何地,完成什麼任務,楊不應該知道,而李始終沒有消息。信守同誌的囑托,楊天雲回迪化時,把李仁傑的家屬伊佩英帶到焉耆,送到鄉下李仁傑父母家中。

新疆政局在急劇變化,但在和田是覺察不到的。1942年4月中旬,邊務處副處長盛世才五弟盛世驥和邊務處副總教官梅達洛夫飛抵和田視察。梅達洛夫與盛老五在一起,沒有機會與楊天雲單獨談話,隻在暗中塞給他一卷關金票,是共產國際發的津貼,約600多元。在彙報工作中,梅達洛夫有意問他,電台有什麼困難?他明白用意,說發電機缺乏機油,本地不好解決。梅教官要他第二天早晨拿個油桶去飛機上取些來暫用,等回迪化後再盡快給他們送來。第二天,楊天雲隨梅教官上飛機取油,在飛機上梅教官對他說:國際形勢在變化,中國形勢也在變化,新疆以及邊務處都在不斷變化,你應該隨時注意情況變化,要提高警惕性。梅教官讓他在收款單據上簽字,他簽字時對梅教官談了對共產國際發給他津貼的意見。他說蘇德戰爭和中國抗戰都到了緊要關頭,共產國際給的津貼今後不要了,作為黨費上交組織,算作他對戰爭的支援。從那時起到新疆和平解放為止,楊天雲隻在1948年到1949年間,因一次去南疆,兩次去東疆哈密、巴裏坤,由蘇聯總領事館補助過一些路費和一套西服外,再沒有領過津貼。

1942年8月,楊天雲奉命調回迪化。邊務處派專車送王道建來接替他的工作,王是總電台第三期無線電訓練班畢業生。阿不都拉思想進步和楊天雲相處不錯,看他調走,有些戀戀不舍,私下問些問題。他確實不便回答,隻好鼓勵阿不都拉好好工作,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