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第三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今河南泌陽東北)。第四年又攻楚,消滅楚軍兩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楚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此形勢,秦昭王“邀請”楚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jū)等一起,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楚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楚懷王前去。結果楚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鹹陽,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後,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頃襄王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十六城。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絕交。
第二次被流放,自沉於汨羅江
楚懷王死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頃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殺韓軍二十四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又指出,“楚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楚懷王入秦之事,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靳尚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屈原輾轉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於國家、宗族之事隻有悲歎而已。於是,他又慢慢地順著沅江,向長沙走去。
此時,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隻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遊、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後,在極度苦悶和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他自沉於汨羅江(發源於江西,流入湖南洞庭湖)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文學成就”
屈原刻苦學習,學識淵博。他對天文、地理、禮樂製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曆史傳說,都很熟悉;對於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業史,尤為精熟。在這廣闊的領域裏,他總結了許多經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屈原在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招魂》、《哀郢》等詩二十三篇,表明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汙的立場和決心。
《離騷》、《天問》、《九歌》是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其中,《離騷》是他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及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他鮮明的個性光輝,是他全部創作的重點,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曆史觀和自然觀,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
總之,屈原的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經過人們不斷地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言詩、七言詩都和楚辭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曲、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
“點評”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長詩《離騷》,兩千多年來更是被尊為“可與日月爭光”的傑作。作品不僅有極高的思想價值,更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為人為文”結合得非常完美,對後世影響極大,無人能出其右。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選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