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屈原:“楚辭”文體,詩歌之父(2 / 3)

不久,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遭張儀離間,創作《離騷》

因為齊楚等國聯盟,秦國不敢輕舉妄動,而聽到楚懷王疏遠了屈原的消息,秦王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聯盟中,齊楚兩國最有力量,隻要離間他們,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之機,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於是,張儀又告訴子蘭說:“有了六國聯盟,楚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子蘭又引見了楚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鄭袖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楚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楚懷王麵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啊!”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楚懷王。他勸楚懷王絕齊聯秦,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張儀說:“隻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於一帶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楚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裏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楚懷王高興地將此事告訴了鄭袖。鄭袖連連向他道喜,忽而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楚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楚懷王擺下酒席,宴請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強烈反對,與公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楚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他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裏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屈原拉出宮門。

於是目光短淺的楚懷王就改變了對外政策,采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和外交上吃了大虧。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足長歎。替他管家的姐姐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他認為楚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隻要楚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救了。但是楚懷王不再召見他,屈原越發憂愁苦悶,常常整夜不眠。於是寫下了一篇名為《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怎不呼天喚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不僅是我國古代最輝煌的長篇抒情詩,也是世界史上最偉大的詩篇之一。全詩共373句,2490字。詩中揭露了楚國的黑暗現實,表達了詩人追求政治革新、振興楚國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詩人不屈不撓的堅定意誌和不惜以身殉國的崇高精神。其容量深廣,意境開闊,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辭藻絢麗,氣魄宏偉,抒情深厚,別具一格。

第一次被流放

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賄賂楚國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裏土地。”楚懷王信以為真地就把相印授予逢侯醜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逢侯醜。楚懷王以為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麵對逢侯醜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廣袤六裏。”六百裏變成了六裏,逢侯醜很生氣卻又無奈,隻得回報楚懷王。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秦齊已結盟,在兩國的夾擊之下,楚軍大敗,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被秦軍俘虜,漢中郡淪陷。

這時楚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複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複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隻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麵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楚懷王又把他給放了,張儀還和楚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楚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楚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漢水上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