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公元1727~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直言反模擬。五言、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喻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甌北詩話》係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陸遊、蘇軾等十家詩,立論比較全麵、允當。趙翼存詩四千八百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有詩集五十三卷及《甌北詩話》。所著《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日成七藝,繼承父業
趙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為官儒林郎,後家道開始中落。他的父親趙惟寬,字子容,以設塾授業為生。趙翼自六歲起,即隨父親就讀於外。十二歲為製舉文,一日能成七藝,人皆奇之。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他的父親在一家姓杭的大戶家教書時去世。趙翼孤苦伶仃,無以養弟妹。杭家憐憫他,遂留他繼承父業,繼續教書。當時他僅十五歲。在此後的數年中,他一直應聘為富家課徒。
轉瞬四年過去,十九歲的趙翼入府學,成為秀才。此時的趙翼已長成一個溫文儒雅的翩翩君子了。那一日是農曆“小滿”過後第二天,趙翼給學生授課後布置了幾個課對之題,便踱出書齋,信步進了杭家後院。杭家是弋橋一帶有名的大戶人家,杭老板雖世代經商,卻十分尊崇讀書人,那戲文裏說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的思想尤其根深蒂固。他深知趙翼決非等閑之輩,因此,雖然趙翼剛過弱冠之年,卻從不怠慢,每日三葷一素一湯,把他當大先生供侍。隻是遺憾的是,近月來素菜一直是萵苣當家,趙翼也確實吃厭了。
這日趙翼進了杭家後院後,忽覺眼前分明一亮:原來那後院栽了這麼多茄子!趙翼點了一下,足足有五大畦,在陽光下紫黑油亮的一大片,分外搶眼。趙翼從小就喜歡吃茄子,這時他不禁想起他母親最拿手的“油燜茄子”來了。主人家後院明明有這麼多的茄子,而且不老不嫩,正堪食用,為何還天天吃萵苣呢?他想不明白。雖然主人將其待如上賓,但畢竟寄人籬下,再加上年輕人臉皮薄開不了這個口。但偏偏舊時文人有個題壁的習慣,因此回到書齋後,竟忽然鬼使神差般提筆在粉壁上寫下了兩句詩:“後院茄子積如山,不與先生吃一餐。”
這兩句詩恰好被杭老板的兒子看到了,孩子雖然九歲,倒也聰明得很,飯後告訴其父:先生在牆壁上寫了兩句詩,想要茄子吃呢!杭老板一聽,暗自慚愧:自己喜歡吃萵苣,便以為先生也喜歡吃,真是糊塗!隻曉得聖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看來,就是己所欲者,同樣也不可強施於人的。當下吩咐廚房,明日開始,素菜改為以茄子當家,而且十天之內不可重樣。
原來杭姓是一大族,杭老板有六個姐妹,都嫁在城廂,因為祖上根基厚實,留下的產業自然也多了,單後院的空地就有近三畝,他家風勤儉,不肯白白地讓其荒蕪,便讓管家安排兩個僮仆,全部種上了時鮮果蔬,成熟後采摘下來,便分別派送過去。那五畦茄子原來準備再長兩三天,待茄子再長足些全部采摘下來送人的,現在既然先生喜歡吃茄子,隻得將派送數量稍作削減,首先要保證先生的每日所需;其次,要求管家合理安排茬口,以後每隔半月便栽一批茄秧,一定要讓先生天天有茄子吃,不能落空。
其實當初趙翼看到後院的茄子時,也不過是想嚐鮮而已。壁上題的那兩句詩也是年輕人一時興起的遊戲之作,誰知這位東翁辦事是如此認真!他雖然不擔心趙翼會像那位古人一樣抱著寶劍彈唱“長鋏歸來兮,食無魚”,但他一定得保證先生“食有茄”。原來他心中另有一個小算盤:他料定這位年輕先生決不會甘居市井,肯定有飛黃騰達的一天;到那時自己的兒子不是可以靠這位恩師大人提攜了嗎?這便是生意人的精明之處,於是趙翼便天天有茄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