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話又要說回來了,雖然這位東翁要求廚子天天翻花樣,然而即便是山珍海味,吃的時間一長,總是要生厭的,何況茄子呢?趙翼自從“小滿”過後第二天開始吃起,一直吃到“白露”,期間足足吃了三個月零十二天茄子。趙翼哭笑不得,隻怪自己當初嘴饞,繼而手癢,現在又怎麼好意思向東翁說起呢?他看著粉壁上題的那兩句詩,頓時無限感慨,不禁在後麵又添上兩句:“從此一茄茄到底,呼茄容易退茄難!”想當初,趙翼“十二歲學為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而如今這首二十八個字的“詠茄”詩,他前後卻用了一百零二天。這也是詩壇佳話了。
殿試第一,嶄露頭角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私塾職被解雇,饑寒驅使他離家北上,投奔作幕於京城的親戚。時年二十三歲。抵京後,趙翼以其文才受知於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劉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國朝宮史》三十六卷。該書後來在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完稿出版。
翌年秋,他在順天鄉試中一舉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舉人,又考中明通榜。由於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趙翼在結束《國朝宮史》的編寫之後,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於藏書,加以汪由敦本人深於文學,又極愛趙才。積以日月,趙翼的詩文修養不覺大進。在此期間,趙翼以文理暢通而先後考取禮部教習、內閣中書。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入直軍機。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征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尹文端公、傅文忠公鹹(都)倚重之。其扈從(hù cónɡ,隨侍皇帝出巡的人員)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幾非君不辦。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成進士。殿試擬第一,高宗以清代陝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授翰林院編修,擔任方略館纂修官撰文,修《通鑒輯覽》。京察一等後,記名以備用為道員知府。乾隆二十七年,在順天府鄉試任同考官。乾隆二十八年,趙翼出任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
仕途起伏,告假回鄉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冬,出任廣西鎮安知府。到任後,他視察全境。當時因購馬補濟滇軍,有關部門改用大筐代替舊小筐收斂糧食。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允許改回舊筐納糧,改變了常平倉穀出輕入重的弊端。同時對橫征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製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鎮安百姓感激涕零。後奉特旨,赴滇籌劃與緬甸的戰事。乾隆三十四年,重返廣西鎮安府原任。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調守廣州知府。獲海盜108人,按律皆當死,乃條別其輕重,戮其魁,餘多遣戍。乾隆三十六年,經調部引見,趙翼任貴州貴西兵備道道員,任上,他查處兩鉛廠謀私利造成虧空的大小官員。改任貴西道經曆,他又除掉短缺工資運費的多種弊端。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上司知道他在雲南參與過緬甸之役的軍務,屢次建功之際,在廣州平海盜處理的讞大獄舊案事發,趙翼受彈劾被交部議而降級。乾隆三十八年,奉旨被吏部引見時,他以老母年事高為由,告假回鄉,不再複出為官,朝廷準允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