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命運屈服,為征台謀劃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五月,他取道山東赴京,打算在宦海競渡中再決雌雄。行至台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他隻好向命運屈服,掉頭南歸。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歸隱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閩督李侍堯征台灣,道常州,邀請趙翼入幕商研。趙翼出謀劃策,指出:靠省錢成功晚,反不如多花費用,給足軍需,早些攻克成功,反而省錢。台灣林爽文起義因而被鎮壓平息。李侍堯奏明皇上,想要啟用趙翼。趙翼堅決辭官,既歸,複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來常(州)蘇(州)之間,所至名流傾倒,專寫詩篇,江左紙貴。與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如唐之“元、白”,合稱“江右三大家”。
著書立說,自成一家
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劄記》三十六卷,鉤稽同異,屬辭比事;其於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簷曝雜記》六卷,雖未逮《日知》、《養心》,並足為多聞之助。其餘《皇朝武功紀盛》四卷,亦征史才。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詩話》十二卷。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重赴鹿鳴宴,賜三品冠服。
“文學成就”
趙翼論詩重“性靈”,主創新,與袁枚接近。他說:“力欲爭上遊,性靈乃其要。”(《閑居讀書作六首》之五)“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所著《甌北詩話》,係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遊、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十家詩,他重視詩家的創新,立論比較全麵、允當。
趙翼存詩四千八百多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如《古詩十九首》、《閑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後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喻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獨具特色,並在造句、對仗方麵見出功力。另外,造語淺近流暢,也是一大優點。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五十三卷及《甌北詩話》。
趙翼史學著作有《廿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由於《廿二史劄記》把《舊唐書》、《舊五代史》羅織在內,實際為廿四史。他單披閱二十四史就達三千兩百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四千多種,工作量浩瀚。《廿二史劄記》一書考證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曆史事實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世意識和對大量曆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隆)嘉(慶)樸學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
“點評”
趙翼與袁枚一樣,主張抒寫性靈。認為撰文吟詩要隨世轉移,與時俱進。但是,趙翼與袁枚相比,經曆更豐富,創作更嚴肅,成就更大一些。趙翼精於史學,他著的《甌北集》,人爭購之,在詩上特別有才華。趙翼從不講個人榮辱得失,深受人們敬重。他與袁枚、蔣士銓齊名,號稱詩學乾隆時期“三大家”。他創作態度嚴肅,成就較高。詩學蘇軾,名句佳作頻頻,洪亮吉評趙翼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