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征服自己最可貴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都在所難免。能不能忍受一時的不順利。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壯誌。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和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麵對挫折,必然會發奮圖強,艱苦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功業,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困難正是磨煉人意誌的最好時機,隻有經受了困難挫折考驗的人,才能成大事。
《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話,是說天道運行強健不息,君子也應該積極奮發向上,永不停息才對,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是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是奮發圖強,準備東山再起,而不可由此沉淪。
範睢是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的策土。他擅長辯論,多謀善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屈身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任事。
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睢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睢有雄辯之才,因此。範睢到了齊國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十斤及美酒贈與範睢,以表示他對智土的敬意。範睢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睢,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
須賈回國之後,將“範睢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作調查,便動大刑杖懲罰範睢。範睢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範睢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內,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溺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
這可真是飛來橫禍,這麼人的打擊,幾乎使範睢一命嗚呼,而日遭受這樣的汙辱。為了保全自己,範睢忍受了這一切難以忍受的摧殘和折磨。
範睢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情誌之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為了脫身,範睢許諾廁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後必當重謝,守者利用魏齊醉後神誌不清,故趁亂請示了一下,詭稱將範唯的“屍體”拋向野外,借此將他放了出去。範睢在一個叫鄭安平的朋友幫助下逃亡隱匿起來,並改名為張祿。
就在範睢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秦國此時國力強盛,且虎視眈眈,有兼並六國的雄心,鄭安平得知秦使王稽來到魏國,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尋找機會向他推薦範睢。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館舍向鄭安平打聽:魏國有沒有願意與他一塊西去秦國的賢才智土,鄭安平便不失時機地向王稽陳說範睢的才幹。工稽當下決定於日暮時分,在館舍與範睢見麵。
日暮時分,鄭安平帶範睢來到王稽館舍。範睢麵對王稽,侃侃而談,條分縷析,議論天下大事。一席話還未談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決定帶範睢入秦。
人秦後,範睢充分施展辯才遊說秦昭王,最終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範睢的謀略,對內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對外使用遠交近攻的霸業方略,使秦國對列國的壓力再度加強。秦昭王因此任命範睢為秦相國,封為應侯。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幾次“關鍵時刻”,隻有沉得住氣、冷靜以對,才能保存自己的實力,為自己贏得勝利的機會。如果沉不住氣,逞一時之能,就難以成就今後的事業。
2.讓事情朝自己想看到的方向改變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的情緒在被已經發生的事情所影響、所主宰,但已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我們能夠改變的是對待這些事的態度和由此導致的讓自己不快樂的情緒。
而隻有那些消極的情緒得以改變,未來才可能改變。
一位重要人士對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說,這個學院規模不大,整個禮堂坐滿了學生,他們為有機會聆聽一個大人物的演說而興奮不已。演講開始,那位女士走到麥克風前,掃視了一遍聽眾,說:“我的父母是聾子,因此沒有辦法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人間。這輩子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