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偶爾成功一次,便得意忘形起來;一旦遇到了挫折,又消沉氣餒。這種人是最不值得同情的。成功不能代表永遠成功,失敗也不能一直失敗。成功隻是意味著你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你的表現得到了認可;而失敗則意味著你有不足,需要繼續努力;成功鼓舞我們繼續奮鬥,失敗也同樣激勵著我們。寵辱不驚方顯英雄本色。而擁有這種修養和心境,對我們的人生和事業都有大幫助。從這個意義來說,能讓自己寵辱不驚,也是我們急需學會的一種“本領”。
1.成功了別得意忘形
自古就有“驕兵必敗”之說,因為驕傲就會輕敵,這是兵家之人忌。
“退避三舍”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的事情。晉公子重耳,逃避政敵,亡命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熱情款待,酒酣耳熱之際,楚成王突發奇想,認定眼前這位落魄潦倒的喪家之犬,日後必能重返晉國政壇。考慮到將來晉楚兩國的關係,楚成王問道:“如果公子得以執晉國之宗廟,將用什麼來報答楚國今天對公子的接待之恩呢?”
重耳倒也會說,恭恭敬敬地答道:“如果有朝一口,重耳托您的福能夠重返父母之邦,執晉國社稷之重,別人不敢說,重耳至少可以保證,萬一楚晉兩國打起仗來,在中原兵戎相見的話,重耳一定命晉軍退避三舍。”
楚成千聽了也沒當回事,心想,以重耳現在這副倒黴德性,能苟延殘喘地保住性命,不死在流亡的路上就算不錯了,於是就隻當聽了個笑話。
可是萬萬沒想到,重耳後來被迎回晉國繼國君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著名的楚晉城濮之戰打起來的時候,重耳突然命令晉國的雄師:“不要抵抗!全軍後退三十裏!”
退了一天的路程之後,楚軍乘勢追了上來,隻是由於天色已晚,才沒打得起來,準備次日交鋒。
第二天也是這樣。晉軍是節節退讓,楚軍是步步緊逼。
晉軍已經養成習慣了,第四天。沒等晉文公重耳發令,大家就又打算撤。
這時候重耳說話了:“我軍連撤了三天,每日一舍,三十裏,如今正好退夠了三舍,已經算是兌現了當年寡人對楚王的諾言了。還撤幹什麼?三軍聽令!攻擊楚軍薄弱的兩翼,殺敗了楚軍,全軍有賞!”
清理完戰場。將士們紛紛向晉文公請教,都奇怪晉軍這支弱旅為什麼能以弱勝強,打垮氣勢洶洶的楚軍呢?
重耳微微笑道:“你們以為寡人真地是為了退避三舍,的諾言嗎?敵強我弱,如果一上來就硬拚,恐怕退的就不止這九十裏!寡人用的這叫驕敵之計!讓楚軍以為我們真怕他們,行軍的次序自然會因驕而亂,布陣的策略自然會因驕而錯,三軍的士氣自然會因驕而浮,而我軍連退三日,士卒們都憋足了一股勁,這時候,強弱之勢已然悄悄地發生了變化,變成我強敵弱了。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隻不過楚軍被驕傲衝昏了頭腦,看不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