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命的圓滿在於質量而非長度(1)(1 / 3)

生命的圓滿在於質量而非長度

父母早逝,一個14歲的男孩與6歲的妹妹相依為命。他是她唯一的親人,所以男孩愛妹妹勝過愛自己。然而災難再一次降臨在這兩個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身患重病,需要輸血。

男孩的血型與妹妹相符。醫生問男孩是否有勇氣承受抽血時的疼痛,男孩鄭重而又嚴肅地點了點頭。

抽血時,男孩十分安靜,不時向鄰床的妹妹微笑,目不轉睛地看著醫生將血液輸入妹妹體內。突然,男孩聲音顫抖地問:“醫生,我還能活多長時間?”

醫生正想笑男孩的無知,但轉念間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男孩認為抽血會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輸血給妹妹,在那一瞬間,男孩所做出的決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氣。醫生的手心滲出了汗,他握緊了男孩的手說:“放心吧,你不會死的。”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還能活多久?”

醫生微笑著說:“你能活到100歲,小夥子,你很健康!”

男孩挽起胳膊,鄭重其事地對醫生說:“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給妹妹吧,每人活50年!”

大感悟: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有長有短,但生命的質量卻有很大的不同。什麼是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是霍金在殘疾之後的堅強不息,是海倫在失明之後活下去的勇氣,是男孩願意將生命平分給別人的無私,是一個生命走向成熟必須經曆的對於靈魂的拷問。

誠然,我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改變生命的質量,隻要活出有質量的人生,瞬間生命亦成綻放永恒的絢爛。

生命本脆弱,此時不惜待何時

當代作家畢淑敏在談到自己生命經曆時,曾說:

我16歲時離開北京到西藏阿裏當兵,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人生轉折。

我從小的生活經曆決定,我對於農村的想象空間也僅限於住土房子、吃窩頭,而到了阿裏,零下40多攝氏度的酷寒、海拔5000米以上帶來的缺氧、八九個月接不到任何信件、吃不到任何蔬菜,等等,那該不是外星吧?我嚇壞了!我真正地感受到,人的生命太脆弱了,因為我們還時時會麵對死亡。

那時我們沒有任何娛樂的條件,沒過多久幾個人連話都說盡了,我因此常常一個人呆坐著看冰雪,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現在想來,那簡直就是“麵壁”……原始人的生活不過如此吧?

但是,我在那時有很多冥想,人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看冰雪的時候仿佛看出了人生的很多問題。我記得康德有一句話說:“人對於崇高的認識來源於恐懼。”可能吧,於是我決心自己的一生要過得有趣有意義,還要於他人有益。

那十多年的生活讓一種觀念橫貫我的一生,那就是珍惜生命。有人曾經對我的小說等作品做專門研究發現,我用“生命”、“死亡”,特別是“溫暖”這樣的詞彙特別多,大概是因為我當年被凍怕了。

不管怎麼說,後來我的作品總是要把自己在高原所體驗到的生命的寶貴,傳達給他人。那是在我長篇小說裏一以貫之的主題——愛惜生命。

大感悟:

生命本脆弱,我們麵對暗藏在人生之路上的各種險境,一不小心就會遍體鱗傷,甚至奄奄一息。脆弱的生命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絕不虛度每寸光陰。

即使隻有一隻手,也能使生命的掌聲響亮

傑米·杜蘭特是20世紀的偉大藝人之一。他曾被邀參加一場慰問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的演講,但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連幾分鍾也抽不出來,不過,他願意做一段獨白。安排演講的負責人欣然同意。

當傑米走到台上,讓人不解的事發生了。他做完了獨白,掌聲響起來了,他並沒有離去,而是連續演講了15分鍾、20分鍾、30分鍾……最後,他終於鞠躬下台。後台的人攔住他問道:“我以為你隻講幾分鍾哩!怎麼回事?”傑米回答:“我本打算離開,但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你自己看看第一排的觀眾便會明白。”

第一排坐著兩個士兵,他們在戰爭中分別失去了一隻右手和一隻左手,然而他們卻把自己殘存的一隻手與對方合在一起鼓掌,而且拍得那麼開心,那麼響亮。

大感悟:

一個偉人曾說:“當鞋合腳時,腳便被忘卻了。”人之所以痛苦,根源在於人的心靈永遠難以滿足,對生命有太多的抱怨,而少了些許感激,快樂也就與他們無緣。當一個人能從心底對自己的生命充滿感激時,他就是魅力四射的。

憑你所有的,哪怕是僅有的,也能為自己、為他人的生命鼓掌,給生命以最真誠的感謝吧!

一輩子隻要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