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作家被邀請參加筆會,坐在她身邊的是一位年輕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著簡樸,沉默寡言,態度謙虛。男作家認為她隻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而已。
“小姐,請問你是專業作家嗎?”
“是的,先生。”
“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嗎?”
“我隻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
男作家更加證明自己的判斷了。
他說:“你也是寫小說的?那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經出版了339部小說,請問你出版了幾部?”
“我隻寫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地問:“噢,能否告訴我這部小說叫什麼名字?”
“《飄》。”女作家平靜地說。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
女作家的名字叫瑪格麗特·米切爾,她的一生隻寫了一部小說。而那位自稱出版過339部小說的作家的名字,已經無從考查了。
大感悟:
一輩子如果做了許多可有可無的事,對於生命而言,隻不過在原地轉圈而已。數量與質量並不能成正比,因此,我們也不能以“數量”來簡單地量化我們的人生價值。一生隻要做好一件事,就已經足夠了。
經曆風雨的洗禮,生命才會更完美
據說,在鳥類中壽命最長的當屬老鷹,它的壽命可達70歲。但是如果想活到70歲的話,它就必須在40歲的時候作出困難而重要的抉擇。因為當老鷹40歲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老化,不能夠牢牢地抓住獵物;它的喙會變得又長又彎,幾乎能夠碰到胸膛;它的翅膀也變得十分沉重,使它在飛翔時非常吃力。此時,它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曆一次十分痛苦的過程來蛻變和更新,這樣才能繼續活下去。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150天的錘煉。
首先,老鷹必須得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的頂端築巢。要做的是用喙不斷擊打岩石,直到舊喙完全脫落,然後忍受饑餓,靜靜地等待新喙長出來。之後,還要經曆更為痛苦的過程——用新長出來的喙把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當新指甲長出來以後,老鷹再把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待長出新的羽毛。經過這一番錘煉,老鷹才能開始重新飛翔,從此得以再續三十年的歲月。
大感悟:
驀然回首,人生的風風雨雨正漸漸地化為成功的足跡,人生的一個個不如意的歎號將變成完美的句號。人生與風雨,就像是形與影,隻要不喪失信念,隻要不放棄追求,雨後定會見彩虹。
生命態度決定了生命厚度
美國工商管理學院的入學能力測試GMAT考試,其中的語法考試有一個特點,就是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在一般的英語語法中,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都被認為是正確的表達,但在GMAT考試中,假如一句話能用主動語態來表達而用了被動語態,就算是絕對的錯誤。
比如說“作業被我做完了”一定要說成“我把作業做完了”才對。隻有當實在找不到主動者時才能用被動語態,如窗戶破了但不知道是誰打破的,才能說“窗戶被打破了”。這種考試中對主、被動語態的敏感區別,背後隱藏了一個重大的命題,那就是對參加考試的人麵對所發生的事情是用主動思維還是用被動思維的區別。
一個習慣於被動思維的人會不自覺地用被動的方式回答問題,而一個擁有主動思維的人則時刻都會考慮主動解決問題。進入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畢業後都要進入各大公司或機構做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有主動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凡是擁有主動心態的人,都比較容易成為出色的管理者。所以GMAT考的不是純粹的語法問題,而是在語法背後隱藏著的一個人的態度問題。
大感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被動的生命已經變成了生活中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樣的生命態度決定了其生命厚度。而要想增加你的生命厚度,就得重新選擇你的生命態度。
想見證生命的價值,就要搶占生命的製高點
哲學家帶弟子們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弟子們:“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速還快,瞬間能穿越銀河係,到達遙遠的地方……那是什麼?”弟子們爭著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
哲學家滿意地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慢,當春花怒放時,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發雪白時,它仍然是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弟子們一臉困惑,答不出來。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出生也不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
弟子們傻了眼,麵麵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