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拉傑得到區委書記甘德拉吉耶夫和邊區領導拜欽柯的支持和幫助,得到最積極的農莊主席老拉古林的支持,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有遠見的村主席奧斯特勞霍夫擬定了烏溪村的五年建設計劃,首先是建立發電站。偉大的事業要開始了。然而,這條路上是有重重障礙的,這是一些人們的落後意識所築成的障礙物,要解決它,既要不驕不躁有耐心,又要不懈不餒不妥協。鬥爭是逐步開展起來,激烈起來的。
謝拉傑站在鬥爭的最前列。
他的理想和計劃,首先碰到區主席赫郝拉柯夫的反對,他是一個保守的人物,他滿足於全區眼前的豐收,他陶醉在波浪翻滾的麥田裏,唱著喜悅自滿的調調:“好莊稼!這哪是麥田,這簡直是一片大海!不壞呀!”他認為謝拉傑的計劃是無法實行的:“簡直辦不到的事情!”他認為國家有計劃,用不著自己來操心。在他,積極創造的火花被自滿的灰塵掩滅了,因而,他站在一支隊伍的最前邊,卻隻是原地踏步,阻擋隊伍前進;他占著全區領導者的椅子,卻成了全區事業向前發展的阻礙。邊區領導拜欽柯不得不叫他離開排頭的地位,離開領導者的位子,把這個位置讓給有遠見有能力的謝拉傑。
要修發電站,木料哪裏來?謝拉傑接受了積極分子涅納謝夫的建議到高加索山麓去自砍自伐。雖然人們嘲笑涅納謝夫的意見不成熟,但謝拉傑認定那是一條路。他得到邊區領導的許可,動員群眾解決了木料問題。而在采伐木料的工地,他既是優秀的領導者、鼓動者,又是出色的勞動者。
發電站要動工了,新的問題又來了,各村都要修自己的發電站,拉古林建議全區合力修一個大的發電站,可是烏溪村的人用了一冬的時間采伐木料,不願把木料給別村,隻願自己單獨來修。就連謝拉傑也感到困惱:“怎樣能不辜負烏溪村老鄉們的希望?”但在區委書記和拉古林的啟示下,謝拉傑立即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念頭,即刻向全區宣布發電站由全區來修,供全區用電。為此,他甚至不得不和烏溪村的村主席,那有遠見的、和他一起擬定烏溪村五年計劃的奧斯特勞霍夫,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奧斯特勞霍夫還鬧了一點小情緒呢!
甚至,他的戰友(電報員兼機槍射手,他妹妹安菲莎的新婚丈夫,後來是他的強力助手)、修建隊的大隊長席妙恩,在最初,也對他所倡導的事業不關心。席妙恩是和謝拉傑一同複員回家的軍人,他住在謝拉傑家,和謝的妹妹結了婚。這一對新婚夫妻在安排自己的小家庭生活,他倆努力地幹活,給自己蓋房子,掘冷藏室,並計劃培植自己的花園,極力希望過好小日子。謝拉傑耐心地說服他的戰友,要求他的戰友在他困難的時候不要拋棄他,召喚他的戰友像在戰爭年月裏那樣,走進生活的激流中去。“生活就像一條河,河有急流,也有緩流,你現在呢,是卷進了緩流,一心想自個兒過那安安靜靜的舒服日子,我是想把你拉進急流來。”席妙恩不言不語地堅決跟謝拉傑卷進生活的急流中去了。安菲莎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對她的哥哥哭嚷著,為自己的小日子而哭嚷著,可是,終於她也受他哥哥和丈夫的感染,卷進了生活的急流。
就這樣,一個戰鬥接一個戰鬥,謝拉傑和他的夥伴們,和全羅申區的群眾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一步一步實現著他們的理想,一點一點地改變著庫班河岸的麵貌。而謝拉傑也鍛煉得更成熟。他不僅在衛國的戰場上,而且在和平時期的建設中,都無愧於“金星英雄”的稱號。正是這些傑出的英雄們,創造著人類多少年代所向往的人間天堂的生活。正是他們給人們樹立起鮮明的模範的旗幟。
我們也不能忽略老拉古林這個形象。他是全區最富足、產量最高的農莊主席,他有豐富的生產知識,他渴求新的生產技術,他的收成最高,但他決不自滿,他樸實而不迂腐,堅定而不執拗。他酷愛集體的財產,堅決反對浪費,卻決不是守財奴。他預定產量,大膽而不虛妄。他是謝拉傑的忠實支持者和教導者,他以長者的身份愛護謝拉傑又尊重謝拉傑。當人們為計劃建立發電站而激烈爭論時,他靜靜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而後在群眾期待中他宣布自己的意見:“我們年年喊著,要提高生產,若沒有新技術,這是辦不到的!發電站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出資本,出勞力。”當各村都在籌劃著各自建立發電站時,拉古林建議全區統一修一個大發電站,他諄諄告誡謝拉傑:“老年間有句古話:自己的襯衫總是貼著自己的肉的……起初不少人,光在屋旁園地上打算盤。好,這個問題解決了。後來呢,小組又抱成團不顧別人,巴掌大一塊地,機器都轉不過身來,大家還都當寶貝呢。這回,我們全村好容易打成一片,要修發電站啦,阿爾馬達碩夫又喊著:‘要弄個雙份……’”他使謝拉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擺脫了烏溪村一村單獨修發電站的束縛,集中了全區的力量,使工作邁進了一大步。當春耕時期已到,發電站又要立即完成,勞力從土地上抽調不出來的極困難的時候,春耕決不能耽誤的時候,也是謝拉傑遇到的實際的最大困難的時候,赫郝拉柯夫義正詞嚴地斥責謝拉傑耗費人力財力耽誤春耕。這時老拉古林又站出來支持了謝拉傑,堅定地說:“支持羅申區人民的事業。”他征詢了莊員們的意見,大家既不願意耽誤架電線,又不願意耽誤春耕。老拉古林作了結論:“既然都願意,那就耽誤不了春耕。”並以先進生產者的名義寫信給斯大林,保證提高產量,每公頃要打一萬斤糧食。拉古林是不說空話的,他既熟悉莊員們的願望,又有信心依靠高度生產技術而不靠老天。